民意“标签”好贴“份量”难称

2010年12月22日 11:08   来源:四川新闻网   匐茎

  半个月来,从《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到北京“治堵新政”、“停车费新政”以及卫生部征集是否在面粉中取消使用增白剂等,都引来公众热议。(来源:新京报)  

  集中智慧、集思广益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是保障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政府决策民意根基牢固与否的关键所在,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题中之意。决策听取民意被党和政府重视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也是好趋势。透过这一变化,我们看到了政府的进步、开明和民主。

  但民意的“标签”好贴,而民意的“份量”却不易称。时下,“征求民意”、“问计于民”已成为不少党员干部的“口头禅”,成为了国家公务员的“时尚”习惯。一个法规、一项政策、一个方案在出台时,有一个固定的宣传“公式”被使用:经深入调研、广征意见、科学论证……不管事大事小、干与没干,这些“套词”必不可少,已成为“民意”标签。

  这其中,叶公好龙者有之,他嘴上讲“问计于民”,可当群众真正发言时,却怕的不得了,不敢与群众面对面交谈,实打实勾通;欺上瞒下者有之,对上称已召开了多少场“聚智”会,印发了多少份调查问卷,开展了什么网络问计,挂出什么征求意见箱,而背地里却什么也没干,自己标榜的一切都“纯属虚构”;弄虚作假者有之,有的要么在鸟不拉屎的地方挂意见箱,在无人问津的网站开展意见调查,让目不识丁的人填写调查问卷,目的是不想听到“不同” 的声音,要么就有针对性、选择性地“组织”一批“听话”的人进行“问计”,旨在听到自己想听到“东西”;偷梁换柱者有之,对群众的意见采纳一些对已有利、落实难度不大的,而对那些实质性建议、批评性意见、有建设性但实施难较大且又不利于制造政绩的意见,却不闻不问、束之高阁,更有甚者,请一些“托儿”帮着提自己设计好的、喜欢听的“意见”,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虽然这些只是极个别现象,但危害却十分巨大。这些行为和现象不仅没有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反而把群众推向了党和政府的对立面,蛀蚀着我们的执政根基,蚕食着我们的执政资源,侵蚀着我们的执政伟业。

  因此,要使“征求民意”、“问计于民”不成为“公式”和“标签”,必须用立法来保证人民群众的话语权,用制度来保证群众随时可以“说话”、处处方便“说话”,时时有人听群众的“讲话”,在各种决策中时时处处体现群众“话声”的影子和意见的份量。

(责任编辑:张秀华)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