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要,贵在务实,重在落实。抓落实首先是抓不落实,蕴含着辩证的思维。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只有两种行为,一个是落实,一个是不落实。把不落实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落实。
抓落实首先是抓不落实,这是由现实决定的。有部署没有落实,再好的规划、决策也是空的。其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落实,用抓不落实的方式促进落实,能使规划、决策顺利落地。其二,督促不落实的工作,使之全部落实了,人人想干事、人人真干事、人人干正事的氛围,自然也就逐渐形成了。
“不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有哪些表现呢?归纳起来,不外3个方面。光说不练假把式,此其一。具体起来就是,在个别领导干部看来,抓落实就是开开会、发发言、例行公事地传达一下文件、无关痛痒地反馈一点意见。他们不仅这么要求自己,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也错把“光说不练”当成落实。当问及怎么落实、如何落实、落实得怎样、落实得如何时,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错把文山会海当落实,光耍嘴皮子、动笔杆子,而不去接地气地抓落实,只能使具体工作陷入停滞和困顿。
遇到困难绕道走,此其二。工作有难易,困难有大小,这也是现实。在平时的工作中,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个别领导干部简单的工作、容易的问题抢着做,复杂的工作、艰难的问题避之不及;如果被委任于复杂的工作、艰难的问题,实在躲不过去的时候,不是想方设法去攻坚,谋划思路,找寻出路,而是将时间和精力花在找理由、找借口上。什么“配套设施不齐全”、“现实条件不具备”,都是他们推卸责任、避不执行的借口和理由。至于工作没做好、问题没解决会导致民众不满,全然不在他们考虑之列。
外表光鲜败絮其中,此其三。这就是常说的形式主义。从过程看,形式主义貌似在行动,但从结果看,毫无成效的形式主义,也是一种不落实。遗憾的是,个别地方、个别官员仍然热衷于做表面文章。他们图的是落实过程的热闹和轰动,他们认为只要剪了彩、见了报、写好了汇报、做好了总结,便做好了落实。殊不知,只为作秀、不为实绩,只造数据、不讲实效的形式主义,即便能暂时赢得一些掌声,但终究经不起追问,和不落实不干事没什么两样。
抓不落实就是发现不落实的人和事。如何去发现?这就要求相关监管督察部门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看具体的规划和决策有没有落实,不能光看这个部门及其领导干部是否召开了会议、给出了汇报,而要看他们是否把工作抓到过程、抓到一线、抓到细节。一要看是否有具体行动,二要看是否有扎实效果,三要看民众是否满意。没有行动的肯定是不落实,没有效果的也应视之为不落实,民众不满意的就更是不落实了。在这里,相关监管督察部门的工作,无疑面临着压力和挑战,因为,抓督查其实就是抓落实,不落实就是督查不到位,只要督查到位都能够落实。
抓不落实就是问责不落实的人和事。抓不落实,仅发现问题还不够,必须认真解决问题。所以,在发现不落实的人和事后,必须做好相应的问责工作。不落实不仅会影响局部规划、决策的落实,还会影响到整体工作的正常运转。因此,我们一定、必须、坚决硬起手腕加以问责。对于“不落实”的人和事,不管有多少理由,也不管是什么背景,发现一个就要追究一个,发现一起就要追究一起,决不姑息迁就。你不落实,那就让别人来落实。工作决不能因一个人的行为而停止,发展决不能因一件事的干扰而停顿。强调对不落实的人和事进行追究和问责,其实是为了确保全局落实。抓好了不落实,自然也就做好了落实工作。
当然,做好了抓不落实,还是抓好落实的第一步。在具体的抓落实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找到做得成、做得快、做得好的方法,找到成本低、可持续、能执行、民众接受的方法。做好了这些,我们的决策才能条条算数,我们的承诺才能项项兑现,我们的目标才能个个实现。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