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着“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热”陡然升温,目前有包括杭州西湖在内的35个景区正式备选“申遗”。然而,相对于“申遗”期间巨大开支,“申遗”之后保护费用稀缺已成普遍现象。与此同时,一些遗产项目申办后急于扩容,有的甚至搞破坏性开发。(本报昨日报道)
申遗热情这样大,恐怕世所罕见。遗产弄成大项目,地方就能从中央、从银行搞到钱,在这点上,项目名叫“世界遗产”,还是名叫“乙烯”或者“文化城”,区别不大。
一申遗,几十个城市一起上;一有古代名人,又是几十个城市一起上,说到底,唱的都是经济的戏。地方发展的欲望,有时如同一头饿极的老虎,见到什么活物就扑上去,也不管能不能吃、消不消化得了。有句成语,“欲壑难填”呐。
申遗是大事,所以全城动员,如备大战;申遗要花钱,所以几个亿、几十个亿随便撒。这往往被视为正常,可是世界上有几个地方的政府能像我们这般,拥有巨大的动员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呢?政府要拿亿计的钱“申遗”,在有些国家,得先问人民同不同意、议会批不批准。
权力无限大,责任无限小,不同的版本总是说着相同的故事。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