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环境保护部公布了今年第一批挂牌督办案件,辽宁营口造纸厂“榜上有名”,被责令停止生产,限期治理污染。然而,这家造纸厂机器仍然轰鸣,污水依旧排放。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营口造纸厂之所以敢于一再违规生产,底气来自于地方政府的默许甚至支持。(7月27日《新华网》)
辽宁营口政府为了地方私利,默许甚至支持企业排污,部委禁令成空文的乱象颇为典型,值得探讨。
营口造纸厂本来应该严格执行国家“挂牌督办”要求,停止生产、限期治理。但是其在环保部“挂牌督办” 6天之后的7月12日就开始违规生产,环保禁令成了空文是法治社会的悲哀,还谈什么依法治国呢?
对违反部委禁令,营口造纸厂厂长赵国庆自有原因,“造纸厂是一个负债高达12亿元的老国企,维持生产很不容易。企业如果停产,经济损失就太大了。”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厂里的经济利益放弃了环境治理和保护。为了私利而去损害公共利益的“公地悲剧”由此上演。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营口市环保局局长也支持这种违规生产。显然,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还没有真正深入到某些官员思想中,转变某些干部的急功近利思维迫在眉睫,亟待解决。
尽管环保部挂牌多次督办造纸厂,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调试设备”是造纸厂和地方当局的挡箭牌,在此借口下,有法不依,违规生产居然成了常态。这种有法不依、政令成空文的怪象,在生活中可谓是屡见不鲜,诸如,教育部禁令成空文,高校违规招生,中学暑假补课等,14部委网吧禁令成空文,牌照喊价100万等事例太多太多,在此不必赘述。
毋庸讳言,有法不依,惩罚不严是铸就政令成空文的重要根源。众所周知,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崇尚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如果法制政令没有权威,那与人治有和何区别?所以,我们要警惕环保政令成空文的“蝴蝶效应”的蔓延,它会影响政治体系的公信力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显然 消弭此类乱象重在提高执行力,建立责任制,适当的严刑峻法也未尝不可。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