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协商不是筐,别啥都往里装

2010年07月22日 07:54   来源:沈阳晚报   石敬涛

  7月21日《京华时报》消息,20日,中华全国总工会集体合同部部长张建国做客人民网时透露,目前全总正积极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加紧制定《工资条例》。此外,今年全总将投入1000万元在10省市试点聘用专职工会人员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今后职工加班工资、奖金分配、福利补贴和薪酬制度设置等应纳入到协商之中。

  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要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就是工资集体协商“好使”、硬、撑劲。否则,一切皆空谈和扯淡。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在很多地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不好使、不撑劲,硬不起来。劳资双方地位的不对称,处于严重失衡状态,更奢谈什么“博弈”。以经济发展和劳动保障水平较高的广东来说,该省在几年之前就已经提出并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但是却因为不少现实阻力而举步维艰。这种现实阻力具体体现在普遍存在“四不”情况:企业不愿谈,担心协商工资损害了企业方的利益;职工不敢谈,担心提出协商要求被企业解雇;职工对相关工资法规政策不熟悉不会谈;工会组织不健全不能谈。不愿谈、不敢谈、不会谈、不能谈的“四不”困境,已经使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举步维艰,在一些地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已经彻底沦为了“画饼”。

  工资协商本身还是一个“画饼”,而现在将什么加班工资、奖金分配、福利补贴和薪酬制度设置等应纳入到协商之中,无非是在这个“画饼”的基础上,又涂了些芝麻、脆皮、巧克力夹心之类的东西,“画饼”看上去更好看、更诱人了,但实际上,画饼还是那个画饼,再好看,再诱人,老百姓还是吃不到嘴里头,得不到实惠。

  工资集体协商如何“好使”、撑劲和硬起来?据悉,《工资条例》有望年底出台,全总主张“在《工资条例》中对企业方不响应集体协商、拒绝开展集体协商的行为进行规范”,同时,全总计划投入1000万元,先在10个省市总工会开展试点“专职协商”。但“规范”和“专职协商”能不能真正为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撑腰”,也并不乐观。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缺的不是条例、不是法律法规,而是如何将权利落到实处。

  保护弱者的法律法规“失灵”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因为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国家几部委曾联合下发通知表示应对高温工作工人发放津贴。然而,超过八成确实需要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劳动者,并没有机会享受这一待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能够享受这笔津贴或者类似福利待遇的人群,大多数是坐在空调房中工作的白领。而现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其实也在面临高温津贴一样的困局,遭遇了保护弱者的法律法规“失灵”现象。

  总之,工资协商不是筐,别啥都往里装。即使是个筐,可以往里装,但现在这个筐也还是个泥筐——泥筐过江,自身还难保呢,就是最最基本的工资,都协商不了、协商不来,更别说什么加班工资、奖金分配和福利补贴了。你现在往里装啥玩意儿,不也都是白扔?所以,当务之急,并不是往工资集体协商这个“筐”里放东西,而应首先考虑,如何把这个“筐”编好,拾掇结实。“筐”好不好用,能不能装东西,能承载多少公民的权益和福利,老百姓心里清楚着哩。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