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公务员”尴尬了谁?

2010年07月14日 15:07   来源:荆楚网   梁江涛

  在就业压力增大、无数人争考公务员的今天,浙江义乌市却出现部分公务员把户口迁入农村,愿意回村里“当农民”的怪事。前不久,义乌市200多名拥有农村户口的公务员,被市纪检委、市委组织部等部门要求从农村迁出户口、办理农转非、退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义乌市为何“开除”这些公务员的“村籍”公务员“争当农民”怪事背后有何猫腻“新华视点”记者对此事进行了追踪。(7月13日新华网)

  公务员“进村分钱”源于巨额利益驱动——宅基地可以参与流转;盖起的房子可以利用地处义乌小商品城附近的区位优势,开展物流运输、物业租赁等业务,每月可以获得比许多城市居民还要高的收入;拿征地补偿费,并每年从村集体资产出租、物业等经营收入中获得分红。公务员户口“上山下乡”损害农民利益,当地政府对此采取零容忍态度予以清理,对拒不配合者,先免职再清理,这无疑是果断及时之举,护佑民生之举,应予肯定。

  然而,既要看到某些公务员瞅着巨额利益将户口迁到农村,之所以易如反掌,就是因为占据“地利人和”,掌控公权,信手拈来,更要看到制度本身的不公平性与执行中的潜规则是户口大挪移真正的“幕后主使”。

  长期以来,二元结构的户口壁垒成为农民进城务工的一道门坎,城市户口的“无穷魅力”无处不在。有谚曰:“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乡村一间房”。农民工在城里的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工交住房等受到户口制约。“城里人”的命都比“乡下人”值钱,农民工出了工伤事故,得按农村收入标准算账赔偿。如今经济条件好的地区,村里有钱可分,于是公务员就成为“城里有房有床,乡下挂名吃饷”,鱼与熊掌可兼得,一个爽字了得。那么,反观农民,为何不能自由选择将户口迁往城里?户籍制度瓶颈效应所显示出来的不公平性和盘托出。显然,部分农村地区的“土地红利”掩盖不了城市“户籍福利”歧视外来人口的本质。

  从道德与纪律的高度对公务员户口“上山下乡”这一民众关注的突出问题予以严肃查处,非常及时和必要。但是如果只是将板子打在公务员身上,不从根本上变革户籍制度,不从源头上监督公权运行,打破制度执行中的潜规则,让更多的政策惠及农民,让公务员的财产阳光化,那么, 类似于“农民公务员”与民争利的怪象就不会绝迹,还将以形形色色的变种重复昨天的故事。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