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除了世界杯和章鱼保罗,最热门的话题恐怕就要算高温了。持续高温,令大江南北好似在锅炉中炙烤了整整一周。围绕高温补贴、汽车自燃、避暑降温,各种话题渐次展开。然而,当公众的目光集中在高温补贴上的时候,一则新闻,令笔者内心震颤——
7月5日中午,北京站北侧广场62号售票窗口前,一名27岁的河北男子在帮母亲购买车票时突然倒地。“当时队排得特别长,很多人都顶着太阳等待。”目击者称,站在队伍后排的男子突然两腿一软,摔倒在地。急救车赶到时,病人生命体征微弱,随后被送往同仁医院抢救,但最终未能挽回其性命。医生表示,该男子为高温猝死。
据报道,7月5日当天,北京高温突破历史记录,地面温度高达68摄氏度。能够想象,北京站水泥广场上,那些顶着骄阳排队买票的人们,在承受怎样的高温炙烤。高温之下,城市公共服务人性化的缺乏,立刻暴露出其残酷的一面,让生命为之付出代价。
作为国有企业,铁路部门的售票员们,坐在空调房中,肯定会按时领取到防暑降温费。然而,面对持续高温,铁路部门却没有向长长的排队人群送去哪怕一丝的清凉。无论是一碗廉价的绿豆汤,还是一把能够遮挡烈日的遮阳伞,又或者,安装叫号系统,让购票者能够在清凉的大厅中等待。
在长长的排队购票者队伍中,27岁男子倒下了。而在高温之下,城市中,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正面临新的考验。火车站、售票处能否站在旅客的角度考虑,为那些排队的人们送去一点清凉;商场、酒店能否站在人性的角度考虑,为城市低收入人群提供一方纳凉的空间;公园、广场、公交车站能否向上海世博园学习,为人们增设喷雾降温设施;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如何让那些增加城市热岛效应的草坪工程、地面硬化工程、城市亮化工程逐渐被绿色的低碳建设所取代……这些细微中的小事,真正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开放度、包容度和文明度。
1995年7月,热浪灼烧芝加哥城,造成700多人死亡。纽约大学社会学家肯林堡在研究惨痛教训后说:“必须将热浪作为芝加哥的社会灾难问题看待。”他指出“热浪是一种特别的灾难,因为主要针对穷人”。受此影响,芝加哥城构建了一套城市热灾管理体系。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在这些小事中的努力。比如,北京市中医局公布了6种具有防暑功效的方药和药膳处方,并要求各中医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免费提供给患者现场饮用;北京市地铁公司在各次列车上线运营前均提前20分钟开启空调,使车厢保持凉爽状态……在读到这些新闻时,内心的清凉之感顿生。然而,是否每一次的进步,都需要用时间和一些人用生命的代价作为提醒?每一次的人性关怀,都要在一次次的灾难轮回中才会逐渐领悟?我们的这些进步,是否能够构成像芝加哥那样的一整套城市热灾管理体系?
小事比天大,27岁男子的猝死正在向我们证明这句话的内涵意义。热浪袭击后,对北京人来说,将迎来一个凉爽的周末。然而,热浪还会再次光临吗?我们的城市又准备好了吗?那些比天大的小事,需要在凉爽的时候赶紧去做。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