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鸥
如果没有炒作、跟风以及光环的复合作用,“悟本书”原本就是一本普通的、并非专业的民间饮食养生偏方集。
当我们成为心灵的强者时,源自个人的认知图式就会自动地指引人们的行为,这时候就不会再掀起“XX热”浪。
“张悟本事件”,给追随其养生之道的人当头浇了一瓢冰凉的水。不过比起不久前的股市暴跌,人们的物质损失并不大,充其量只是一本书和多花在绿豆上的几十元。值得我们思考或警醒的是,像股票、养生这些原本属于人们各自生活中的个性选择,为何总以“集体”的形式刮风式地呈现?人们的心灵深处是否还有自我存在?
回想一下这几年的诸多热点——股票热、炒房热、养生热等等,原本都是人们生活中非常平常的、个性化的选择,结果都成了“集体热”。从“全民炒股”到“全民养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进步,关注自己的身体总比过度地关注身外之物要健康得多,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对自我存在价值认可的回归,尽管它依然是“集体”意识。
当然,我们还可以再向前一步:学会依着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其实,人们对外界环境、信息的认知和接纳,都应该是按照自己的独特的图式进行的。人类已有的知识积累影响着每一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引导着人们去看事物、去思考和行事。因个体的生活环境不同、知识积累不同,认知结构也自然是非常个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看到的其实是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这就是每个人大脑里的图式在起作用。
这里摘录一段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位妈妈的文字,她对我们都是一种启发:“六一节累得半死,上午看孩子表演,下午陪孩子公园玩,还与孩子雨中赛跑。跑不过孩子时,急中生智,大叫:前面的人,请帮忙拉住那个孩子。游人愕然之后是会心的一笑。哈哈……”相信这个场景并不是她有意设计出来的,也绝非刻意模仿,它是一种即兴,一种此时此刻的心情自然表达,它其实也源自这位妈妈潜在的意识,一种自有的图式的作用,她们获得乐趣的同时何尝不是一种健身、养生呢?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不少这样有趣个性化的生活场景。在独特的、各式各样个人图式的作用下,人们的行为原本就应该是多样化的,只是多年前的思维标准化,令人们习惯了跟随却淡化或压抑了自我,乃至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我们的生活便会出现失去个性化的、色彩单调的情景。
值得欣慰的是,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已经有不少人有意无意地悟出了生活的真谛和自我的本真,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从人流中走出,依着自己的感觉或潜意识去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说到养生,可以有众多的“民间神医”,也应该有众多的滋养身体的方式,就像上边说到的和孩子雨中赛跑过“六一”的妈妈。其中的道理是很明显的,源自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图式以及在她作用下的不同需求。
再说说“一好百好”、“一损百损”的评价习惯,它和前面讲的失去个性化的“集体跟风”有着类似的思维方式。卡梅隆并非出自动画世家,所学也非该专业,这个物理学毕业文凭都没有拿到的人,在自己所学的专业上,可以说是个失败者,但当他的《阿凡达》震撼了整个世界后,这些都成了其“诡异”、“奇才”的佐证。张悟本“红”时,不假思索地追随其养生之术,本来没什么特别的修身之说一旦冠以“中医世家”的光环,便不加甄别、不管是否适用盲目地拿过来。“假”了之后呢,非中医世家,非科班出身又都成了批判的对象。其实,如果没有炒作、跟风以及光环的复合作用,“悟本书”原本就是一本普通的、并非专业的民间饮食养生偏方集。其中谈及的“吃什么”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但也不一定对所有的人都不合适。在这里说这些话并非在为“悟本书”说情,而是借此谈论一种过时的评价方式和思维模式。这些都关乎价值评价体系的调整和集体主义文化传统的时代演进问题,从根本上讲它又关乎人们的认知图式的形成,健全、常态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可以让人们构建属于自己的健康的“内心生态”。
还须提及的是,“悟本书”之所以能够“一呼百应”,与人们内心生态中相关知识的贫乏、我们的医疗系统以治病而非预防疾病为主不无关系,一方的缺失,必然会有另一方的填补。
当我们静下心来,不再追随外在的东西而回归真正的内心自我,成为心灵的强者时,源自个人的认知图式就会自动地指引人们的行为,这时候就不会再掀起“××热”浪,去是跟随着这些“热浪”前行。这是一次认知方式的升华,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回归!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