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为“骤富”农民树起幸福航标

2010年05月19日 07:09   来源:人民日报   曹红涛
    近年来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郊区一些自家耕地和宅基地被征用的农民,获得高额补偿金,“富”了起来。然而,钱怎么花,却成了问题。于是,“盖大房子、买新车子、挂金链子”,甚至玩牌搓麻,赌博度日,有人称之为“在财富中迷失的村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被征用的农民已经形成一个不小的群体。对于农民,征地是一把双刃剑:带来财富,也让他们面临“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的风险。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实际上是透支了远期收入,寅吃卯粮、坐吃山空,就很可能在失地后再陷入“破产”境地。

    迷失于财富,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世世代代土里刨食的农民“洗脚上田”,成为城市的新市民,身份骤然转换,财富迅速增加,难免会带来强烈的虚荣感。同时,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主义,消费文化对所谓“高尚生活”的虚假渲染,也无形中助长着炫耀性消费之风。

    富起来后怎么办?答案不仅在农民。很多时候,征地补偿成了“一锤子买卖”、“一次性买断”。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只管发放补偿款,对正确消费的适当引导、对用好财富的政策扶持,全都付之阙如。把农民的短期富裕变成长期收益,不是“富裕一阵子”而是“幸福一辈子”,也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这就需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农民真正用好手中的钱。

    比如“交学费”,为未来投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后,身无长技,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民开展技能培训、提升素质的力度,才能提高农民在新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让他们收获劳动与创造的快乐。

    再比如“趟门路”,为二次创业积累经验。随着市场进入门槛的提高,创业的成本和风险在增加,没有了土地作为缓冲,对创业失败的容忍度必然降低。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民创业的扶持力度,用更优惠的政策、更细致的工作,帮助他们完成从农业向第二或第三产业的艰难“转型”。

    更重要的是,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更科学细致的制度设计。城市的经济模式、就业层次、居住形态、社会交往方式的进步受客观条件制约,不会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建筑的矗立而自然提升。城市在搞建设规划时,需要有产业发展规划相匹配,为新市民转型对接留下空间。同时也应强化心理疏导与文化浸润,帮他们尽快克服以往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束缚,更快融入新的生活。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将“中国的城市化”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两件最深刻的事情”之一。高速城市化是一次历史机遇,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功,是国家和民族的成功,更是国民之福。然而,这也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与问题。这个时候,尤其需要强有力的决策、引导和保障。说到底,如何让人们敢于去梦想、善于去创造,还需制度层面的远见与担当。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