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理论前沿 > 正文
中经搜索

应让农民带着资产融入城市

2010年05月17日 06:32   来源:北京日报   张强
    在推进城镇化和走向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改革中,发达地区先行地进行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多方面制度创新。其中最重要的创新,是在农民进入城市、融入城市方面进行了大量成功的探索。现在,农民向非农产业就业转移的局面已经形成,大多数农民实际上已经在从事着城市产业;伴随就业转移,农民向城镇自由流动的机制已经形成,农民进入城市居住成为可能;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放开,使农民有可能在不改变户籍的条件下进入城市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制度安排的路径已经打通;对于维护农民权益的征地补偿、留地安置、转籍转工等政策制度不断改革创新,被征地农民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的步伐稳步前进。打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取得的各项阶段性成果,都为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奠定了制度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在“十二五”时期需要攻克的堡垒,是解决农民的“人-地”关系转型的制度安排问题。这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性制度难题。解决这个难题,有不同的看法,需要深化探讨。

    传统上实现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路径,是将城乡两种社区管理形式之间的转制、城乡两种社会服务体系之间的转轨、城乡两种户籍之间的转型、城乡两种所有制土地形式之间的转性等诸多环节捆绑在一起,以土地变性为依据,人随地转,各环节联动;基层和群众也因缺乏选择机制,经常处于“被动城市化”的状态。

    这种“捆绑式”联动机制,不但把农民进入城市的土地转性、户籍转型、社保转轨、社区转制等各个环节统统捆绑在了一起,也把城市化的各项成本统统捆绑在了一起。社会要同时负担土地、户籍、社保、社区等所有方面一次转型的各类支出,因而就造成了城市化的高成本令人望而生畏,把一个其实并不难解决的事情复杂化了。如果缺乏一次性解决全部问题的财力,那么就只能在高成本的壁垒前踌躇甚至却步。因此而导致产业、就业、土地利用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农民的城市化进程缓慢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

    目前造成农民转籍、社区转制或人口城市化滞后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地区经济实力和财政能力不足,而在于传统的“捆绑式”解决方案过于僵化,使城市化的一次性投入太大,放大了转型成本,造成了城乡转换的改革难度。

    破解这个难题的出路在于把成本分散化。分散成本的思路是“拆捆松绑”,即松解原先被捆绑在一起的各个环节,从实际出发,实行“适捆则捆、宜分则分”。一般来说就是:社会财力应首先投入那些农民最需要解决的城市化问题(比如医疗、养老等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的城市化,生活设施条件的城市化,社会服务的城市化),然后再解决农村土地的城市化问题。这样,实现城市化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社会矛盾也会大大减少;原先“逢征必转”政策发挥正面效应同时产生的难题,也才能够得以根本解决。

    这个做法的实质在于“人转”与“地转”的脱钩,即把农民的市民化、社区管理的城市化与土地的城市化分开。这种做法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出现了“拥有集体土地财产的城镇居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让农民不仅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而且带着资产进入城市,成为拥有集体资产的新型市民,成为享有城乡均等化服务的新型农业劳动者。

    打破“捆绑式”转型方式,需要在制度方面的创新。这是“十二五”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关键性探索。“拆捆松绑”的障碍何在?首先是面临观念障碍。二元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是认为城市居民不能有土地;农民“变”市民要交出土地;农民带着土地资产进入城市对原有市民“有失公平”。但是实际上,农民带着集体土地资产进入城市,并没有损害到原有城市居民的利益;农民从事农业生产需要土地资产,同其他人群从事其他产业需要厂房、商铺等不动产一样,都是必要的生产手段;即使是已经脱离农业的农民,他所占有的各种不动产也应允许有一个政策制度调整过程,没有必要实行与转籍、入保等同步的“以财产换户籍”。

    其实,所谓“不公平”的批评还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就是认为转籍的农民不可以比户籍的城镇居民“更富”。这样的想法是没有道理的。一方面,几十年城乡二元体制下对农民的长期“剥夺”总会有一个“到期还债”。另一方面,让农民带着资产融入城市,可一步进入城市社会需要扩大的“中产阶层”,而不落入需要城市社会不断救济的贫困阶层。这样的前景,既符合广大农民的利益,也符合城市全局的利益,对于城市社会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作者为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经贸大学城市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