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20万农民”不具代表意义

2011年10月10日 13:07   来源:东方网   辛木

  黑龙江农民接受央视采访,自称年收入二三十万,政府白给“好几万”引社会质疑。记者调查确认,该农民说法属实,称其身份实为农场职工,承包土地较多,因此收入较高。政府目前对种粮补贴较高,每公顷耕地补贴约1100元,“白给好几万”说法不夸张。(10月9日新华网)

  人们之所以质疑央视的这条新闻,是因为央视在播出这条新闻的时候,给被采访者戴上了“新一代农民”的帽子,突出了这些“农民”的幸福生活——收入高,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干活不累,耕作时间短(每年只干3个月)。很显然,央视镜头中的这些“农民”形象,与人们传统视角以及当代视角下的农民形象相去甚远。我们知道,且不说我国广大的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就是那些号称已经不再贫困的农民,也远未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绝大多数农民的土地贫瘠而且耕种面积小、收入低、劳动强度大,仍然会为孩子上学、老人就医、生活成本高等等所困扰。外出打工仍然是当代中国农民无法走出的宿命。一句话,社会大众视野下的那些农民仍然属于处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

  央视镜头下的这些“农民”,实际上并非真正的中国农民,他们准确的身份称呼应该是“农场职工”,从他们耕种的土地数量来看,他们好像更接近于美国的农场主。事实上,他们虽然被央视称作“农民”,但绝不是目前真正农民的代表,不是那些交不起学费、看不起病的农民。这些农场职工他们之所以被称作“农民”,只是出于配合某种宣传主题(譬如宣传先进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作用)的需要,他们这种“农民”的称谓带有了强烈的褒扬的意味,而不是一身汗臭的农民工经常遭遇的带有侮辱意味的那种称谓,当然,称呼时的语气更是大相径庭。对此,你我都应该很懂的。

  其实,央视把实际身份属于农场职工、年收入超过20万、“白给好几万”的那个群体说成“农民”,其中“乾坤大挪移”的手法并不深奥,网友们也并非看不出来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区别,相信人们还不至于弱智到这个地步。网友们之所以起哄和故作惊叹之语,其实是为表达两种情绪:一是对央视报喜不报忧的不满,二是对收入不公现实的不平。从这个角度上说,央视的报道越是夸张,人们的这些情绪就越是强烈。老百姓究竟需要农民典型还是需要农民代表,央视自己应该很清楚吧。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