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民刘贵夫接受媒体采访,自称年收入二三十万,政府白给“好几万”引社会质疑。记者调查确认,该农民说法属实,称其身份实为农场职工,承包土地较多,因此收入较高。政府目前对种粮补贴较高,每公顷耕地补贴约1100元,“白给好几万”说法不夸张。(10月9日《新华网》)
事件的起因,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宝泉岭分局梧桐河农场职工刘贵夫日前在接受央视《新闻联播》采访时自曝种了30多公顷地,年赚20万元。这大大超出了公众对农民群体的定势思维,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不少声音质疑此老农“牛皮吹得杠杠的”。
随后,新华社记者的跟踪调查,有力回应了公众质疑。其一,黑龙江垦区耕地面积在4200多万亩,是我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当地一些职工承包几百亩土地的情况并不少见;其二,因为水稻价格高,收成好,机械化作业,每家年收入二三十万合情合理;其三,现在国家每年农业补贴不少,包括良种补贴、农业综合补贴等补贴在内,每公顷在1100元左右。30多公顷耕地拿了3万多元并不夸张。
如是看来,围绕农民年赚20万元的疑云似乎可以不攻自破。然而,随着媒体报道的抽丝剥茧,我们非但没有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的畅快,反倒平添一份忧虑。一个刘贵夫年收入20万不是问题,问题是眼下有多少农民能像他这样年收入二三十万元?在黑龙江省人均耕地面积仅10亩左右的背景下,一个农场职工承包500亩地,又意味着多少农民面临失去土地之虞?
农民年赚20万元,是农业资源高度集中化的产物,是规模化经营聚集起的光环。因为有了500亩的规模效应,使得农业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因为有了30多公顷的放大效应,政府农业补贴才积沙成塔蔚为壮观。这很自然让人联想到近些年备受争议的“最牛高三班”现象:成都七中2009级14班,59个学生全部上重点线,其中20人考上清华北大;南京一所中学高三(1)班60名学生,36人被清华、北大等国内名校录取,24人被耶鲁大学等国外名校选中……究其“秘诀”,不过是一些重点高中为了打造学校的金字招牌和超强的社会声誉,把最为优质的生源和师资集中起来,打造一个可以制造爆炸效应的样本。
农民年赚20万元,多乎哉?不多也。按照500亩的基数折算,不过每亩收入400元。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土地流转集中化的过程中,有限的耕地资源又被进一步稀释。土地收益是惠及农民的最基本、最可靠的收入,对于农民而言,土地不仅肩负着他们的职业保障,更承载着养老、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动辄成百上千亩的土地承包、建设征地,使得不少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创业无钱”的弱势群体。
在三农问题的金字塔上,我们不能只盯着塔尖上的少数种粮大户,更应关注到塔底数量更为庞大的失地农民,让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纳入政策视野。一方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土地使用权流转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使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与农村社会保障形成良性的互动;同时,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通过技术培训、资金扶持引导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分流,让他们在保障无忧的基础上,致富有奔头。(张遇哲)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