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死亡”的赵振晌和“被判刑”赵作海,在长达11年的曲折剧情中,上演了一部震世奇作:一个“死人”挽救了一个经历痛苦的活人,惊悚离奇指数之高,让国内外此类电影都自叹不如。两位“被”字科主角戏份虽多,但最大的功劳则要归于导演和编剧。在大戏结束后,身为主角之一的赵作海还不忘感谢导演,声称导演给了自己“扬名立碗”的机会,“功成名就”后从此“息影”,去享受靠血泪打拼出来的美好生活。
本是一部电影才具备的种种情节,却活生生的发生在了商丘市柘城县的一位农民身上。赵作海是个老实人,虽然脾气暴点,但深知要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工作的道理。你说杀人犯没找到,没问题,我来充当。你说没找到死者,证据不足,没关系,我把祖坟刨了给你当证据。你说误判并道歉,没问题,我感谢你……看到赵老汉的遭遇后才知道什么是好公民的标准,什么才是热爱国家热爱生活。
在屈打成招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失去自我和尊严的赵作海,在平反昭雪后被问及为何被冤枉却不申诉时,赵作海的解释是:之前在社会上生活并不好,入狱后感觉“生活稳定”,就不想再折腾,安心服刑,以求早日出去。
冤案让人震惊,不申诉让人错愕,而这种对不申诉的解释更让人匪夷所思。监狱让人留恋,自由却成为负担,这种反常的思维是对社会正义和现实更大的反讽。
65万赔偿金,可以理解为赵作海为监狱工作11年的报酬,也可以看做是出卖11年自由的所得。赵作海应当充满感激,因为如果当时的判决不是死缓而是死刑,那么他连感恩的机会都没有了。不过在感谢国家的同时还应当感谢人民,因为每一分钱都有着纳税人的贡献,只是被人借花献佛抢去了风头。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美满的结局背后却发人深思。一个原本简单的案件,却在司法部门手中变得复杂棘手。为了掩盖一个错误却制造了更多错误,由开始的刑讯逼供到后来的检察机关的“心慈手软”,再到最后的法院判决“疑罪从有”。每个细节都在降低着公众对相关部门的公信指数,“宁可信其有,也不信其无”的主观意识让公安系统蒙羞,不知道监狱里还有多少个“赵作海”,倘若司法不能独立审判,那么人人都可能成为“赵作海”。“赵作海”常有,但不是每次都会盼到“亡者归来”的结局。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