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5月9日中国新闻网报道,报刊质量评估和退出机制今年将在中国内地推开,从而打破中国报刊业长期以来“只进不出”的格局。据此间官方媒体8日报道,2008年,报刊退出机制在辽宁、河北两省启动试点后。辽宁省先后停办12家报刊,河北省也有3种报刊退出市场。 2009年,全国有188种报刊以调整、兼并、重组、停办等方式退出市场。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表示,今年,随着报刊分类改革的启动,报刊退出机制同步在全国施行。今后报刊退出机制将是常态化的。此新闻一出,即刻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叫好声——报刊退出机制早该施行了!
目前,中国内地有1940多种报纸,近万种期刊。然而,在这千万种报刊中却有很多是“垃圾”报刊——毫无阅读性、东拼西凑、千篇一律的通讯报道(多为地方小报)、整版的小广告……对于这些报纸,只有三类人才会看——本版编辑、作者、被报道的人。大多数人是收到之后连看都不看一眼就当垃圾扔了,这些毫无学习价值报刊的发行显然就是资源的浪费。
更让人可气的是,一些地方的日报,为了确保报纸的发行量,上级领导就给各乡镇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下发征订任务,并将其作为党政“一把手”的一项工作政绩。更有甚者,还强迫乡镇所有教师都得每人一份(即使夫妻二人都是教师,也得各定一份),这引起了教师们强烈的不满。像这些靠行政命令强行征订的报纸早就该退出市场了。
还有一些学术期刊杂志,更没有阅读的价值——上面的文章多是在网上百度出来拼凑而成的,而杂志社则收取高额的版面费,像这些靠版面费生存的杂志社也早该退出了!
当我们在为报刊退出机制叫好的同时,也有一些担忧——报刊质量评估是否公平?报刊评估环节是否会存在金钱交易?消息人士称,初步的方案是每3年评估一次,在一个评估周期中,各地退出的报刊比例一般不低于本区域报刊总数的3%。人们不禁要问:退出的报刊为何要定个3%的标准?一些地方报社是否会依靠种种关系、金钱公关,来保住自己的报社?
笔者认为,施行报刊退出机制,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估办法;其次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报刊进入和退出机制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而不应该由行政命令来决定。更为重要的是,要多收集广大读者的意见,并把其作为报刊退出机制的重要考核标准——因为,读者的看法才是最真实的。只有这样,报刊退出机制才会把那些劣质的报刊淘汰出局,这也是对广大读者的负责。
我们期待着报刊退出机制早日把那些劣质的报刊淘汰出市场!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