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手段。劳动光荣在于“劳动创造了人”,并且是一个人体格,智慧和道德臻于完善的源泉。从名垂青史的爱因斯坦、王进喜,到我们身边业绩出众的同事、朋友,哪一位不曾付出辛勤的劳动?不劳而获者中,又有谁得到过人们真正的尊重?而无所事事者中十有八九会逐渐蜕化变坏,走向邪路。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提“劳动光荣”。
叫响“劳动光荣”的口号,形成人人爱劳动的风尚,首先要从娃娃抓起,从宣传抓起。那种走几里路还要父母陪着的“吃苦教育”,那种劳动成绩高高挂起的所谓学校达标,那种宣传褒扬上的重脑力、轻体力,都有误人之虞,切莫再继续下去;其次,建立起合情合理的按劳分配机制,使工资报酬向那些急难危重及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贡献大的岗位和从业人员倾斜,多流汗者多拿钱,多出力者多获利,多冒险者多给奖,多贡献者多提薪;再次,加快科技步伐,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逐步以机械代替手工,以按钮代替气力。同时加强对择业者的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劳动观念,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义务劳动更光荣。所谓义务,就是要求从业人员为国家和集体不讲报酬地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并通过这种活动,为国家和集体节省开支,增强从业人员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这在“三个文明”建设中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劳动神圣。劳动之于世界,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劳动之于我们,是人生价值的源泉。我们今天的劳动者,无论在闹市还是山乡,满眼生辉的都是劳动的花朵和果实,而我们顺着花、果以下的枝、茎,以及泥土以下的根须抚摸下去,就有一种寻根问祖的回归感,这种感觉神圣而沉重。我们深信,“劳动光荣”的口号必将与时俱进,激励中华儿女奋力拼搏,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劳动创造了美。“美”这个字,从字源学或词义学的角度来分析,在汉字里,是一个很古的字。据说在卜辞的甲骨文里,就已有这个字了。上部是一对羊角,下部是一个人,合起来是一个人头上戴着羊头或羊角。人们称它为“羊人曰美”。这说明在狩猎时代,我们祖先就把那些善于猎取野羊,并把野羊圈养驯化为家羊的劳动者,称为美人。他们不仅把野畜圈养为家畜,而且向氏族社会提供肉食,得以温饱,因而赢得部落人们的尊敬。但到了奴隶社会,驯羊的劳动者降为奴隶,美的概念就从人转为羊,称为“羊大则美”。奴隶主把“美味”作为享受的内容,越是大肥羊,味道越鲜美。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的含义是“美、甘也。从羊,从大”,也就是羊大则美。这是我国古代对“美”这个概念的一种朴素的解释。这个解释,告诉我们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美是来源于生活。人类最早的美感是由生活中的美食引起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人类刚刚脱离动物世界的时候,自然界对于人类无所谓美。人类的祖先栖居在深山老林,狂风暴雨,雷电交加,给他们的生存以莫大的威胁,大自然成为恐怖的对象,根本说不上欣赏它的“美”。只是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他们同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斗争,逐渐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人们从自然界取得的生活资料日渐丰富。江河可以捕鱼,火山可以取暖煮食,大地可以耕耘收获,林木可以搭屋造桥,自然界渐渐成了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自然对人的关系的这种变化,为人类的审美创造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同时,就人本身来说,在劳动实践中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人的肢体有了制造工具的技能,人的头脑有了思维的能力,人的语言又为彼此交往增添了工具。用马克思的话说,这就是“人本身的自然”也“人化”了。人成了社会的人,成了有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社会意识的人。这又为人类的审美活动准备了主观方面的条件。人类最初的审美活动,正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的。劳动创造了美。
劳动创造了美,还表现在世界上任何民族的审美观念都是由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也可以说,以生产力为轴心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派生出的思想文化决定了人类不同历史的时期的美的观念。生产工具的创造和演变,使人类能逐渐生产专供观赏的装饰品。原始狩猎氏族以动物的外在特征或者是关于动物的某种联想为装饰美;农业出现以后以植物的外在特征为装饰美。所有这些装饰美的每一次演变,都反映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精神文明的飞跃,说明人类最初的审美活动、艺术活动,正是这种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起来的。而人类的生产劳动本身也有着美的意义。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