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已出现拐点的说法站不住脚

2010年04月30日 10:11   来源:大河网   邱 林

  以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为开端,新一轮紧缩型房地产调控拉开序幕。4月以来的地产新政实在凶悍,称之“新一轮”也不算过分。4月17日“国十条”出台至今,已有10天,这10天内社会舆论沸腾,房地产业内更是闹翻了天。有些奇怪的是,虽然业界都认同此次调控为近十年来最严厉的政策,可对于房地产市场走势,尤其是市场拐点的判断,却存在很大分岐。(4月30日《经济观察报》)

  认为楼价出现拐点的人们,有着十分过硬的理由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一是这次中央调控房价的决心很大而且“国十条”首次提出:建立考核问责制,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政府负总责。所以才有住建部姜伟新部长所言“今年稳定房价,不行也得行!”对于高房价城市的地方政府官员而言,官位远重于财政收入。

  二是市场供不应求将很快成为卖家们的“昨晚美梦”。从需求上分析,随着房贷新政的强力打压,多数投资投机客已撤场,部分改善需求亦被“误伤”,需求萎缩已成定局。从供应上看,今年全国住宅用地供应量高达18万公顷,是去年的两倍多,其中纯商品住宅用地供应也超过去年;下半年,市场将出现明显的供大于求。

  三是房地产开发商暂时不差钱,但却难持久。一方面销售遇阻,资金回流变慢,另一方面房地产贷款异常严厉,甚至连IPO、增发、发债、信托等其它融资也受到限制。开发商资金最宽松的时点已过,接下来会越由松趋紧。另外,当前土地出让金须及时付款,去年下半年以来高价拿地的房企,现在只有后悔和紧张的份了。

  然而,有关机构在对北京和上海部分市民以及开发商的抽样调查后发现,两地大多数人并不认可楼市拐点的到来。他们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的确有着强大的潜在购买力在支撑着目前的房价,而供给却有限。业界人士分析指出,中短期内,北京和上海住宅供给缺口巨大,长期总供给偏紧,供给不足,从而导致北京和上海未来房价仍将高位运行。

  这种“多空分歧”的市场态度,目前似乎左右着楼市的运行。当然,对楼市是否出现拐点有许多不同的理解。一些人将这次楼市调控措施与2007年“9·27”新政出台背景作比较,认为都在于楼市高温不退,政府寄望通过提高房贷首付及利率,抑制投资型需求,降低投资性购房对房价的推动力。

  回顾2007年““9·27”新政细则出台后,政府一系列政策不仅有力打击了市场的投资置业,不少刚性需求的买家亦将置业需求延后。而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楼价一直未能企稳“2007年高位”,令高位入货的业主不愿低价割让。市场上观望气氛渐浓,买卖双方成交胶着。不过,与2007年不同的是,2010年4月一系列新政出台,其实从今年初已接连有调控政策作为铺垫,市场对此已有一定心理准备。

  从目前密集出台的政策调控来看,包括前几年调控环境下,楼市出现所谓的拐点均是以一线城市主城区有价无市、周边区域房价局部回落为特征。前几年的楼市情况是这样,似乎今年也会如此。但现在的情况是,虽然楼市成交量有所下滑,但一线城市主城区房价依然没有大的变化,如果楼价有变动也仍是从周边区域开始的,并且这种局部楼价回落并不意味着整体楼价的下降。

  首先,房地产市场的紧地根政策没有改变,从国务院上调二套房首付比例,叫停部分城市三套房贷来看,中央保障18亿亩耕地的决心不会动摇,同时土地的现行制度也不会动摇,这就表明支撑楼价的最大支柱仍然屹立不倒;其次,人民币进一步升值是可以预期的事,住房、能源等作为最大的人民币资产,其价值仍然存在;第三,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方兴未艾,远未结束。

  真正的拐点是指楼市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逆转,而根据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程度来看,未来几年,城市每年新增人口将过千万。这就意味着买房需求依然存在,其供求逆转的根本性拐点难以出现。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房地产调控的难度。同时,楼市关乎国计民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要求调控只能使市场“软着陆”而不能“硬着陆”。

  因此,一些人认为楼市已出现拐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其实,楼市是否出现拐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2010年将无可争议地成为本轮房地产运行周期的一个关键节点。等这一轮房地产热潮退潮后,人们会发现,正是在2010年,中国楼市在充满争议中走进了一个新的运行区间。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