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斩断经适房寻租之手更需鲜明罚则

2010年04月28日 10:22   来源:光明网   李妍

  房地产新政重拳频出,作为遏制房价飙升的重要一环,政府保障房政策的及时跟进,理应与新政形成合力,共同压下房市虚火。可保障房特别是经济适用房如今似乎不仅在房价问题上难有作为,反而陷入多事之秋:从“六连号”、“十四连号”之摇号怪现状,到经适房违规出租乃至豪华经适房频现,再到近日的经适房“豪车门”……旨在保障中低收入者住房需求的经适房,寻租之手却总在其中若隐若现。人们不禁叩问,经济适用房到底经济了谁?

  或也正是为了回应公众对住房保障公信的疑问,26日,住建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经适房管理。据悉,已享受经适房的家庭,再购买其他住房须办理退出手续或补交价款取得完全产权;买卖、出租经适房须供住房保障部门出具的书面意见;违规出售、出租、闲置、出借经适房,按照规定收回,并取消5年内再次申购资格。(4月27日《中国青年报》)

  从享受经适房者禁购二套房的退出机制设立,到禁止违规出售、出租经适房的上市流通监管措施,住建部此次发布的加强监管通知,在经适房准入、使用过程监管及上市交易三方面,对经适房监管整体流程进行了梳理,其打击经适房寻租的意旨明显。

  以严厉监管让经适房回归中低收入住房保障的本意,公众自对此种措施抱有期待。可以往的种种经验又告诉我们,经适房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寻租空间,其监管难点不在于政策的无力,而更多在于监管执行上的虚置,以及对违规惩处的无力。违规风险和成本极低,骗购经适房者自会见缝插针、铤而走险。故是,能否斩断经适房寻租之手,除需要有从准入、退出到上市流通的全面监管政策,还更应建立鲜明的罚则,让寻租者能切实感受到处罚之痛。利益驱动若有严格的惩处措施来警戒,则未必能成为现实。

  抱持这样的思路翻看住建部这项监管规范,就会发现诸如“违规将取消五年内再次申购经适房资格”、“骗购经适房责令退还”等所谓惩处条款,依旧不过老调重弹。“加强经适房管理”的口号喊了若干年,老百姓早已习惯了坐看成效几何。此番再拿“加强管理”说事儿,端的却还是那几瓶旧酒,真是监管重拳看似很生猛,实则依然打在棉花上。

  无论是骗购经适房还是违规出售、出租经适房的行为,都属于对社会福利的非法侵占,倘若仅是以责令退还、取消再次申购资格的方式作为处罚,则难免令惩处沦入警戒无力的窠臼。违规倒卖甚至等到五年上市流通期到后再转手,动辄获利数十万元的利益,相较于此种软性惩处,无疑具有更大的利益诱惑。倘若不能在对骗购、违规者的惩处上见真章,甚至推及到对监管者进行严厉约束,恐怕最终经适房政策施行公信依然会被拷问。

  在这点上,香港、法国就曾以严厉的处罚措施,对公屋等保障房实施有效的监管,很大程度避免了寻租行为的发生。但除了以严惩挤压寻租空间,完备的准入、退出机制也依然是确保经适房公正施行的必要措施。此次通知提出“享受经适房家庭再购买其他住房须办理退出手续或补交价款取得完全产权”,就可视为对中低收入群体经济能力提升后的保障房退出要求。但这仅能视为退出机制的一个微小部分,政策还需对具体的退出政策进一步细化。而在准入制度上,我们更需要的则是监管的坐实。只有当准入、退出、上市流通监管乃至具体鲜明的惩处多管齐下时,经适房恐才不会被寻租之手肆意侵扰。

(责任编辑:侯彦方)

延伸阅读
  • ·公开善款去向还需明确违规罚则    2010年01月05日
  • ·4·14房贷新政需有明确违规罚则    2010年04月16日
  • ·禁酒令(图)    2010年02月23日
  • ·治警车私用不能只是公安部门    2010年03月19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