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重庆第一季度增长速度达到19.3%,颇为引人注目。最近几天,《瞭望》、《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参考报》几家财经大报开始以更加专业性的眼光解读重庆故事,《转型中国的重庆突破》、《重庆为什么》,这些宏大题目都着眼发展方式的转型困局,试图还原金融危机中强势发展的重庆现象,的确令人耳目一新。
经历30年改革开放,中国加速融入全球体系,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步发酵,一场金融危机让中国力量凸现,但同时也让中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作为承东启西的地理中心,处于长江上游的重庆开始进入决策者的视野,胡总书记提出了314的总体战略部署。从强调改革的城乡统筹实验区建设到着眼开放的内陆开放高地战略的提出,重庆对30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转型之路和国家使命的自觉探索不但凝聚了3200万重庆人的建设热情,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的民本情怀和系列经济、文化政策更是逐步跳出内陆地区狭隘的峡谷思维、盆地思维,逐步打开重庆发展局面。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人人都可以侃半天的话题,但是如何改革,如何制定中观的经济政策,才是真正的智慧。
重庆的文化政策和核心价值体系。不知道中国省部级官员大多是出生于理工科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很多省区的文化政策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唱读讲传“的四项活动作为具象的重庆文化政策,堪称是国内首个指向城市精神文化形象和国民信仰的文化政策,这些清晰的文化政策不但极大满足了公众的文化权益,而且对中华文明传统经典乃至红色经典、西方经典的倡导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市民社会的文化精神,然而因为外界“唱红打黑”的简单提炼,造成不少人一度误会重庆只是在唱红歌,在搞左的一套,其实不然,重庆人的心劲经过两年的持续努力,已经极大的提起来了。
“五个重庆”政策的时代意义。“森林重庆”、“畅通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宜居重庆”,这“五个重庆”在概念上并无新奇之处。但是其背后却是重庆以改革的智慧逐步推行社会改革,提升重庆综合竞争力的发展路径。从发展阶段来说,重庆的发展阶段与沿海最大的不同,在于物流成本过高、市场要素匮乏,市场活力不够,实际上处于行政主导的市场发展阶段,在中国资本收益大大领先于居民收入的过程中,重庆所谓渝富模式一定程度上重组了本地的战略性资源,不至于让好处全部流入权贵资本的口袋,为此后的黄奇帆“重组”世界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将其运用到基础设施的改造上,极大的降低了重庆的发展成本,所谓“国进民进”,不过是后发地区顺应经济发展阶段的案例而已。宜居重庆在金融危机前提出1300万方的危旧房改造、2010年初提出4000万方的公租房建设,其对冲房市泡沫和震荡的战略意图清晰明了,不但解决民生,更凸显宏观调控区域经济的决策眼光。
从大的格局来说,薄熙来说“五个重庆”是科学发展观的地方版还是靠谱的。无论是全球气候政治的变化还是三峡水库倒逼重庆环境保护的重任,客观上都需要地方政府着力重庆的生态环境,从大连种草到重庆植树,薄熙来推动重庆去年一年植树798万棵,2010年植树计划植树500万棵,森林重庆建设对现代城区环境品质的提升,对农民增收乃至于把重庆经济融入所谓炭汇的交易体系中,意义深远。畅通建设各地都在做,重庆的目标则是以周边三亿大市场为第一个目标,第二个则是融入全球采购体系,所谓构建一江两翼三洋的国际大通道,对一个山高路不平的内陆城市来说,提出这样宏伟的理想不仅仅在于胆略,更在于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准确把握。以打黑为标志的平安重庆建设,在经济上破除地下产业链,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生态,在政治上增强公信力,以警务改革为标志的公安系统大换血其实更大的意义在基于现代城市安保体系的业务流程整合,对于重庆公务系统的改革意义重大。最近,重庆铺天盖地的洗牌户外广告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引起关注,政府第一次把对城市公共空间布局的主导权收了回来,对城市环境的打造已经成为今年的中心工作。这些政策其实各地都有,但是却让人老百姓感到踏实,城市政府把环境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市民,本身就是重要职能,可惜,长期以来,被忽略了。
很多人开始提重庆模式,其实不好。一旦提模式,就容易固化,就容易骄傲。重庆最近2年的成绩的确很大,但是离改革开放的总体目标差距很大,需要持之以恒的回归三十年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不断的推进改革开放,从更宏大的视野看,重庆最大的使命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完成中央赋予的为城乡统筹发展探路的国家使命,这是中国现代化无法回避的问题,农民的身份可以一夜之间转换,但是社会的变迁需要智慧,需要时间,需要科学的政策设计。重庆在国内首次提出了1000万农民进城的时间表,设计了路径,重庆建设要素市场和金融中心的步伐在加速,重庆作为西部增长极和西三角排头兵的战略在积极运作,重庆作为中西部信息产业基地从无到有,重庆农村万元增收计划带来的生产要素下乡,对重庆未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对于微观组织和公民个体的人文素质、专业素养与重庆决策层的希望相比,差距依然巨大,虽然教育投入在国内是唯一超过4%的省区,但是劳动者素质还相当的薄弱,人才的流动和遴选成本依然高昂,这些都需要重庆以改革者的勇气和智慧,以面向全球的胸怀破解发展难题,如此,重庆之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型中国的重庆突破。
文/两江书生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