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条件让人民给政府“打分”

2010年04月08日 07:44   来源:人民日报   吴秋余
    近日,江苏徐州睢宁县创新性地引入“大众信用征集系统”,对所辖民众好人好事、银行借贷、个人纳税、闯红灯、欠缴水费等生活信息的各个方面进行打分,并以此划分“级别”,决定“待遇”。睢宁县也成为全国第一个尝试给群众信用“打分”的地方政府。

    “人无信不立”。对于睢宁县的“打分”举措,有哪些地方值得商榷,尽可以讨论。而我们由此也想到了另外一个话题,政府给群众信用“打分”,那么群众又如何给政府“打分”呢?显然,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群众给政府“打分”,也可以换一个说法,叫做“监督”。其逻辑起点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本质;其重要意义,可以援引60多年前毛泽东主席同民主人士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律”的讨论: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种创造条件让人民给政府“打分”的努力,一直是我们党的执政自觉:从十三大提出“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到十五大提出“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再到十七大提出满足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都是对党和政府接受监督、让人民“打分”的一种倡导和规范。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把接受监督的民主意识,转化为主动的执政实践,却不仅需要有清晰的认识,更离不开权力自我约束的勇气。

    实践中,与给人民“打分”的热情相比,一些政府部门在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给政府“打分”上,却显得不那么积极,甚至有所逃避。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地方政府透明度年度报告(2009年)》显示,在被调查的43个省会城市和较大市的政府门户网站中,半数以上的网站按照调研组设计的测评指标被评定为不及格。而据2008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全国有高达50%的县乡镇政府网站处于“半瞌睡”状态,有的政府网站甚至直接被显示为“此链接已坏”或“无法显示该网页”了。

    就在不久前,66岁的河北省承德市牛圈子沟镇村民王秀珍找镇领导反映拆迁补偿问题,镇党委书记甩下一句“要跳楼,去五楼”的话后扬长而去。河南南阳青年王清,因为向南阳市181个行政部门提交了7项政府信息公开书面申请,被许多被申请单位当成了间谍,最终他费尽周折拿到的回复,却大多是“内容无实质性可言”。在一些部门心中,群众监督,要么成为无关痛痒的小事,要么成为威胁自身利益的“大敌”。

    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的“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的表述,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为什么日前国土部等部委率先在网上公开部门预算,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

    当然,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只是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给政府“打分”的第一步,更重要的还在于建立一整套政府工作的评价机制,让老百姓真正成为政府工作的裁判,真正成为决定“公仆”命运的“主人”,让老百姓对政府的批评和意见能够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让政府部门真正感受到来自人民群众“打分”的压力。唯此,政府的服务水平才能上一个新台阶,执政为民的理念才有坚固的凭依。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