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长春,国企背景的永辉房地产公司与民企龙创地产上演了一场争地大战。龙创最终以7亿元摘下长春市净月樱花地块,成为今年长春新“地王”。双方竞价241次,溢价5.19亿元,溢价率287%,拍卖师表示压力很大,多次劝告双方要"理性"。(广州日报4月4日)
真应了那句“调控声声急、房价节节升”的偈语。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国务院连连颁发“国4条”和“国11条”,国家多个部委相继出台一系列实施细则,旨在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各地在一片调控声中,不断诞生新的地王,地价被一次又一次刷新纪录。不是开发商“失去理性”,而是开发商有足够的底气“笑傲江湖”。他们坚信,所有的调控,不过是循环往复的“空调”而已,只是安抚和平息民众与舆论的姿态罢了,从来就不会当真。可以佐证的是,从2006年国家开始对楼市调控至今,没有一位政府官员因调控不力而遭到问责。
2005年出台的“国八条”指出,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稳定住房价格的责任,建立政府负责制,省政府负总责,对住房价格上涨过快,控制不力,要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2006年出台的“国六条”强调,对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不到位、房价涨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结构性矛盾突出、拆迁问题较多的城市,要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2010年出台的“国11条”更加明确提出要求,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稳定房地产市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市、县人民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从2006年至今,各地楼市都是“如火如荼”,各地房价都是“青云直上”,老百姓被“房事”折磨得惶恐如惊弓之鸟,寝食难安。却鲜见有哪位地方官员对此心怀内疚,愧对民众。相反,他们面对几十亿、几百亿乃至上千亿的卖地收入,喜于形色,踌躇满志,忙着用百姓的泪水涂抹自己顶戴花翎上的光环。现实的残酷在于,推动房价持续走高的各级官员,大多因为政绩突出和GDP的光鲜,受到了提拔或者重用,而不是被问责。
在这种政绩观的导向下,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就是“经营城市”,而罔顾民生问题的解决。比如中央反复强调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在许多地方不是拖延,就是缩水,再不就是偷梁换柱,瞒天过海。在今年的广东省两会上,广东省人大代表李永忠审查预算草案时发现,广东卖地收入用于保障性住房的比例低于国家10%的政策规定,“去年卖地收入960多亿元,安排6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建设支出只占了0.6%。”长春市去年新开工建设的各类保障性住房49.5万平方米,仅占全年新开工面积的5.3%。来自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的数据表明,2009年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中,全国共需投入1676亿元,结果截至去年8月底,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一些地方政府根本不想发展保障性住房,因为他们无利可图;更主要的,是改变了房地产市场的供求格局,房价难以上涨,土地价格也会随之下跌,这是他们最不愿意看见的。
这些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实已经证明,仅仅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来约束地方政府的牟利冲动,是苍白无力的。这些年房价越调越高,说明在“土地财政”制度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时,房价是不可能真正得到控制的。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