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两会”采访“难”看新变化

2010年03月09日 09:50   来源:光明网   倪洋军
    “两会”开幕之际,偶尔浏览网络、翻看报纸上一些关于“两会”的场外记述、花絮报道,发现常有记者感叹,“采访越来越难了”、“要搞出点名堂不容易”、“能和名人明星搭上话咋这么难”……众说纷纭,似乎都绕不开一个字:难。

    其实,为了方便各路媒体记者采访,全国“两会”的组织者已经做了非常精心周到的安排。但是,仍然有记者“抱怨”采访“难”,这似乎有点不可理解,但是,仔细一想,这样的“难”恰恰反映出了一种新景象、一些新变化。

    其一,信息越来越公开。应该说,“两会”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盛会,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从公布各代表团驻地详细地址,到网络直播代表团团组审议等,“两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透明,越来越民主。这边代表委员的话音还未落地,那边网上就有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在激烈的新闻大战中,要想抢得一条独家新闻,绝非易事。但对于关注“两会”、关注民生的广大网民来说,却是一件大好事。网络让普通网民得以直通“两会”,已经成了一种时尚、一种风尚。期待全国“两会”为信息公开再增动力、再添风采。

    其二,代表委员履职能力越来越提高。现在代表委员的层次越来越高,他们中的许多人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高手过招,记者的小儿科问题不能提,门外汉的话不能说,有时做了大量的功课、充分的准备,到了现场还难免卡壳、无法从容。而有了代表委员履职能力的提高,也就有了民生民意表达的充分和顺畅。衷心希望那些高知高职的代表委员们能够真正地、更加深入地到基层调查研究,从而将最底层的声音带到全国“两会”现场,将民生问题诉求好、落实好。

    其三,公众参与热情越来越高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各大网站纷纷开辟了“我有问题问总理”、“有话网上说”、“E两会”,“我向总理报民生”,等等,诸如此类的专栏、专题、专区、专报,成了公众、网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和社情民意汇聚的集散地。上百万次的点击,数以万计的留言,见证着百姓参与两会的热情。教育、医疗、住房、就业……见诸报端的重头报道无不回应着百姓的关切,努力寻找着问题的答案。面对各路记者的追踪、采访,民生被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代表委员需要思考和提交的议案提案的分量也越来越重。民心、民意、民情、民声、民生,已经成了“两会”的主题,也成了公众关注的热点、重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国“两会”,以短小便捷为特点的“微博”备受青睐,成为代表委员与广大网民交流互动的崭新形式,各大媒体纷纷开通诸如“微博”报“两会”这样的栏目,吸引了大批的网民点击、留言、织“围脖”。作为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大事的全国“两会”架构在短小、快捷的“微博”上,开创了别样问政新风、新气,可谓,条条“围脖”织出微言大义。公众参与热情高涨,政治文明如日中天。

    其四,代表委员越来越低调成熟。两会上的“明星代表”、“人气委员”始终是媒体记者追逐的对象,是舆论关注的焦点、热点,而部分委员的能力也一直饱受社会各界的质疑。但是,今年“两会”前刘翔的“飞”和张艺谋的“躲”以及其他一些“公众人物”不再争着去抢镜头,而是保持一种低调,这充分说明了广大代表委员越来越把自己的责任定位在、落实在了履职上,而不是放在制造新闻、炒作自己上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关注民生、倾听民声、表达民意、顺应民心上了,这是中国民主政治成熟进步的标志和缩影。代表委员们对媒体记者的低调,正反映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步和成熟。这正如重新复出的孟学农的夫人对此所解释的:“他就是想说,作为党的干部,心里应该装着人民,他就是想抒发这么一种情感,却不知怎么去释放。”当“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都成为每一代表委员、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的时候,中国的民主政治将更加文明进步。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其实,只要每一位代表委员都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说真话,吐真言,讲实情,就一定能使参政参到点子上,议政议在关键处,并成为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我们当然希望各路记者采访出更多、更鲜活的新闻、消息。但是,社会的整体进步,已经让记者越来越感觉到责任的重大和民心的沉重,代表委员场外“说功”并不能代表场内“做功”。用心工作、用情报道,是记者的责任,也是人民的期盼。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政治生活的一个惯例,同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次契机。“两会”采访“难”,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怀百姓之心,谋民生之利,是“两会”之根本,记者之责任,更是代表委员之职责。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