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凤姐”更恶心的是传媒的低俗

2010年02月05日 10:03   来源:荆楚网   童亦劲
    

    



    “我九岁博览群书,二十岁达到顶峰。我现在都是看社会人文类的书,例如《知音》《故事会》……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总共六百年没有人超过我。”此语出自一位名叫罗玉凤的打工妹之口。1。46米罗玉凤被网友称作是“凤姐”,在上海地铁站发过1300份征婚传单,誓嫁1.8米的名校硕士生的她通过一次电视节目而一炮走红。(引自2月4日《现代快报》)

    “凤姐”是“红”了,“红”透了大江南北、“红”得是风风火火!与以往名人的成名之路有所不同的是,“凤姐”并没摆出芙蓉姐姐“搔首弄姿”的姿势,也未拿出老一辈艺术家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狠劲,便一夜成名了。而推究其原因,除了“凤姐”那雷到打人的话语及经历外,传媒机构的助推作用不可小觑。

    明眼人一眼便可看出,这位“凤姐”不是脑子有毛病就是要恶意炒作。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相信正常人是不会扯着自己的短处让人家去笑话的。没有想到“凤姐”就是有这样的胆量来挑战人们潜移默化的行为准则,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电视台、传媒机构来推动着整个事件的发展,让“凤姐”一炮走红!

    随着中国电视传媒业的第三次大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电视业呈现出了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形势。电视与观众的互动是越来越密切、电视节目也越来越符合观众的口味,也正是如此,电视业地方台的竞争是日趋激烈。各个地方的电视台都想通过提高收视率来拔得业界竞争的头筹。竞争是好事,可就怕碰到恶性竞争,正如商品经济市场内的某些不良商家一样,一些电视台过分追求收视率,不考虑受众的接受态度,尽播些“黄色”新闻、“小道”消息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而忽略传播效果。正如“凤姐”这事一样,这期节目过后,“凤姐”是火了,连带着该电视台一起火,而恶心的却是全国的电视观众。

    老百姓印象中最深的电视访谈类节目莫过于央视的《艺术人生》。不论是朱军在演播厅的主持风格还是老艺术家们在接受访谈时表现出的态度都是落落大方、有板有眼的。为什么人家在不带一点低俗恶心内容的前提下能够在老百姓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引领着一种积极健康舆论,而各个地方电视台晚上所谓卖药的“访谈节目”依旧是不绝于耳呢?这是值得某些电视人反思的。

    虽然,地方电视台不需要都像央视那般端庄严肃,但笔者认为也不必过分开放。在眼下的信息时代即使网络传播的力量不断壮大,但电视仍然是引领舆论最大的一个阵地。倘若电视节目老是将一些恶心低俗的内容搬上银幕,试问我们的社会还有何高雅可言呢?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