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台江区一所投资1500万元的祥坂小学,刚建成不久,却马上要被拆除,因为当地政府要在该学校一带新建一个中央商务区。祥坂小学也因此被网民称之为“史上最短命的学校”。
学校让路于中央商务区,舆论自然一边倒了。但我看到在有关此事的议论上,似乎陷入了两个纠结之中:一是这是一所学校,二是建这所学校投资巨大,因此,有关议论也大多集中在不能忽视教育,不能浪费公共投资以及责任追究上。
这种立论,有道理,却显得褊狭。如果被拆的不是学校,如果被拆的学校投资没这么大,舆论是不是就可以不以为然了呢?
当然不是了。是不是学校,投资大不大,都不是问题的关键,也不能成为拆与不拆的唯一理由。但一所投资巨大的学校,建成即拆除,不仅少见,也确实说明了问题。
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稍加反思,不难看到其中所暴露的规划的随意、民主决策的缺失等问题,但这都不过是表象。一所刚建成的小学让路于中央商务区中,实际上反映了一些地方和基层仍为GDP、仍为经济指标所困的发展实景。拆学校建商务区,就是因为建商务区更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正因为有了这种比较,所以才有轻重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学校让路于商务区的事情发生。
当地一位官员在谈及此事时,也说得很清楚:“这就是大手笔嘛!”——他认为全部拆除即是“大手笔”行为。有此发展认同,连学校也未能幸免,倘若是一般建筑物,恐怕就更难幸免了。看眼下漫布城乡上下的拆迁,莫不都是种种“发展”下的产物。
问题发生在基层,但我并不同意将所有的批评都指向基层。基层作为政策执行的最前沿,也往往是问题矛盾的交集处。但即建即拆意味着什么,我想基层再怎么“水平低”,也断不至于敢顶着上,更多的恐怕还是照章行事,迫于经济指标的压力使然吧。无形的推力之下,换了谁都会这样做。这也没什么奇怪的,有什么样的硬杠杠,自然就会有什么样的硬招亮出来。
倡导的与实际考核要求上的分离,台面上与台面下的不同,两套标准的共存,无疑成了眼下一些地方和基层发展中绕不过的纠结。这种纠结,让一些地方和基层的发展陷入了“两难”境地,完成经济指标是硬杠杠,于是便难免会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牴牾了。
这样说当然不是为基层乱象开脱,但这种“纠结”得不到解开,舆论的关注也不过是蜻蜓点水,而乱象的治理也不过是按下葫芦漂起瓢,未必能够根绝。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为应对煤荒,不也是下文明确提出了鼓励小煤窑保持正常生产吗?虽属权宜之计,却也折射出某种心照不宣的发展实景。
(作者为武汉资深评论人)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