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本报昨日报道,市公交管理办1月27日确认,在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后,从尊重市民乘车习惯出发,公交管理部门去年底拟定的《公交线网优化三年行动计划》被否决。
据了解,政府管理部门拟定的大型公交线网优化方案在公示后被否决,在全国还属于首例。否决的依据,在于《公交线网优化三年行动计划》在网上公示后受到市民多方质疑和反对,尤其是对由于“掐短线路”所导致的增加换乘、出行成本增加,新增小区乘车难等“优化”结果不满。在民意面前,政府管理部门及时否决优化方案,是政府决策应有的公共理性的显示。只有当民意不被虚置,政府方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出调整,避免决策失误带来的不必要经济代价和社会成本。
公共交通是一个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是与市民生活最为贴近的公共服务内容之一。公交线网的调整,应以进一步满足生活需求,方便市民出行为更“优”。贴近民意,顺从民意,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唯一路径,也是调整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方案因大量反对意见被否,直接显示出这一方案与市民实际生活的距离。我们应当为迷途知返而欣慰,但走上迷途却并非必要。
从新闻中可知,2008年底,为缓解市区交通拥堵,武汉公交以“扩大覆盖、减少重复、有效衔接、方便出行”为原则,结合公交枢纽站的规划、轨道交通衔接等,拟定了公交三年行动计划。市公交管理办曾为拟定此方案做了许多调研,费了不少工夫。但从市民反馈的意见来看,这样的调研显然未能完全达到应有的目的,导致方案与市民生活实际脱节,缺乏公众认同。从这一点来说,所谓尊重民意,不仅体现在政府决策方案要充分向市民公开,充分听取市民意见,吸纳民间智慧之上,更体现在事前将充分立足于城市生活,将调研做到更加周全、有效,更加接近民意上。现实则说明,我们在后一方面还有明显改进空间。
武汉是一个市内交通相对特殊的城市,城市公交的设置和调整显然不能照搬照抄他国他地的固有做法,也不仅仅凭设想一厢情愿。城市的发展,经济和社会交往的频密让更多的武汉市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需要跨越两江三镇,过江成为公交必须考虑的重大节点。设置足够的长线车不仅是武汉市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和节省出行成本的必需,更是武汉现实的市区分布使然。过多地倚赖缩短线路长度、依托公交枢纽的方式来缓解交通压力,无疑脱离了武汉市为江所隔这一最大的实际。
毫无疑问,当前武汉公交网线存在的问题千头万绪,优化不仅不能就此停滞,反而应当拿出更大、更优的解决方案。市民的意见否定了先前的行动方案,但并没有否定优化的行动本身。相反,这种否定恰恰是下一步调整和优化方案的方向,它指明了市民的出行需求在哪里,武汉的现实在哪里,公交网线的设置和变化的基础又在哪里。从更广的范围说,未来每一次政府的决策行为,都应当以此次公交优化方案被否为镜鉴,看到当前公共决策过程的薄弱之处,将尊重民意做好、做实。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