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校长助理”与“钱学森之问”

2009年12月29日 14:10   来源:荆楚网   马广志

  从明天起,合肥一中的李曼琳等四位同学将正式上岗成为“校长助理”,协助校长们管理校园事务。作为回报,他们也将享受一定程度上的加学分等待遇。合肥一中有关部门负责人称,此举在省内尚属首次。(《合肥晚报》12月27日)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0月31日于北京辞世后,他留下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也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这个问题,钱老自己其实是有答案的。2005年7月30日,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这就是说,是缺乏创新的精神,是中国教育长期形成的“听话文化”,才是让钱老发出那句震聋发馈疑问的根本原因。

  我们一直在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人格平等的关系,但这有时仅仅是个口号。君不见,“听话”教育早已成为我们对孩子成长的全部要求,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单位要听领导的话,父母与小孩子分手时的叮嘱语几乎都是“乖,听话……”长久以往,我们学生在老师面前总会表现出一些胆怯、保守,长期下来已经形成了一种“听话文化”。耶鲁大学的校长就曾说:“中国学生‘太听话’了。中国的学生一般不敢对老师说‘不’,美国学生虽然也很尊重老师,但会和老师争论。”由于“听话”,很多学生产生了依赖思想,造成对事物缺乏独立见解,人云亦云;由于“听话”,很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及创造精神,容易因循守旧,难以适应强烈的社会竞争。在如此“听话教育”的民族文化熏陶下如果还能有点创新精神,那只能是凤毛麟角了。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让优秀学生当“校长助理”,这不仅能让学校的领导、教师都学会了倾听学生的声音,从而使教育教学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另外,在学校的管理中也引进了一种新型的监督机制,当学校的决策影响了学生的利益时,能够让学生‘发言’;同时这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舞台,为优秀人才早日脱颖而出打下基础。

  但更重要的是,笔者认为,学生“校长助理”制的实施也是对钱老之问的有力回答!因数它能够让学生从“听话”教育中走出来,走进钱老所希望的那种“创新文化”中去。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