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透露,一批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岗位不稳定。2008年10月到2009年3月,岗位流失情况严重,累计减幅达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自去年第四季度后,上升了0.3个百分点,达到4.3%。登记失业人数首次突破900万,达915万人(12月25日《新京报》)。
岗位流失情况严重,归根结底是岗位质量不好所致。然而,通常的情况是,企业因为处于优势地位,所以岗位质量问题往往被忽视而成了员工水平不行,或者说不适合于某个岗位的工作。当然,不管岗位质量的重要性是否被很多企业所认可,但他们也开始认识到一个问题,要找一个合适的员工很难。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提高岗位质量,让求职者不再为生计频繁跳槽,也不再让企业为求贤而不得。
其实,岗位流失情况严重,不仅仅是求职者的问题,也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体现的是双方浮躁的心理:求职者希望通过跳槽来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企业希望招聘到最合适的人选,而不希望付出任何培训成本,也不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成本。换句话说,资本家利益最大化的本质在这些企业主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因此企业主只能看见求职者身上的问题而难以发现(或承认)自身的问题。
求职者自然无法监管岗位质量问题,人才市场也难于及时调解企业的岗位质量。所谓岗位质量,其主要考核项目包括工资结构、福利待遇(年底分红、三险一金、假期等)以及工作环境(同事之间的融洽度、上下级的融洽度),当岗位质量无法达到求职者的心理预期时会有两种情况发生,一是求职者为了生存暂时先将就着工作;二是求职者舍弃这个岗位(这种情况一般不属于岗位流失考察对象)。第一种情况往往因为雇佣双方有过一定时间段的接触,所以彼此更加了解(但多数情况下,雇主并不了解员工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在员工人数越多的情况下),对于双方所造成的损失都会上升到一定的严重程度。
与此同时,岗位流失情况也已从餐饮等传统行业蔓延到了如今众多的中小企业甚至一些大企业上(包括文化、制造等)。因为企业希望提供最少的工资但却希望员工做最多的事,而员工在一开始也只能迫于生计将就着,但一旦时机成熟人才流失就是必然的事情。这还只是一种很理想化的岗位流失,现实的情况当然更多样化。
因此,在企业主和求职者以及人才市场都无法很好地做到调解岗位质量的情况下,唯有监管机构出手才能调解。正如上市企业一样,相应的监管机构不仅要监管企业的资本、运营等情况,也会考察该企业各个岗位的工资、福利等各项情况。因为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尤其是岗位质量的监管,留住人才,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