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卡“遇冷”是有效监管不够

2009年12月25日 09:38   来源:中国网   徐娟
    一年半前,海南在11家省本级试点预算单位首次发放公务卡,并为其取名为“椰岛”公务卡,不少公务员相当冷落这张以预防公务消费腐败为主要目的的公务卡,而海南省财政部门则对公务卡普及充满信心。(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

    不少地方推行公务卡的初衷是防止不合理支出,堵塞腐败漏洞。而从实际运作来看,却远没有达到这一目的。公务员也不领情,“冷遇”公务卡。他们认为公务卡使用不方便,一是刷卡的网点不多;二是报销时间偏紧。但照笔者看来,这些都是一些技术层面问题,解决起来并不困难。使用公务卡只是对他们随意公款消费设置了一道障碍,增加了腐败成本,所以才会觉得“麻烦”,造成使用率不高。

    从制度上讲,如果不能把公务卡的原理、规定、要求、预算、公共监督等一系列财政体系构建起来,推行公务卡只是使用现金和用卡的区别,并不能从实质上遏制公款消费腐败行为。从反腐的角度来看,公务消费并不是真正的腐败源头,真正的源头是财政预算制度。所有的财政预算有没有经过人大,有没有经过民众的监督,这才是公款消费腐败的源头。

    西方发达国家自19世纪以来一直将“控制取向”作为财政预算制定的基本原则。所谓“控制取向”就是严格控制各个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来实现公共责任,是一种对预算投入的谨慎态度。反观我国目前现行的财政体制,政府财政部门集预算编制、执行于一身,而作为预算审核、批准、监督机构的人大又缺乏实际的审核、监督功能,使得一个预算质疑、解惑、监督的程序机制严重缺失。也就是说,财政预算实际上是根据政府的偏好为依据制定的,加之政府与公众在获得信息上的严重不平等,公共财政预算虚拟化和支出随意化就很难避免。

    美国等发达国家推行公务卡制度已经很多年,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其中有一个很重要前提和经验,那就是构建起了纳税人对公共财政的严密监督体系,政府用一分钱,都在大众的监督之下。因此,只有把纳税人对社会公共财政支出的监督关系从根本上确定下来,才能去谈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手段进行监督。否则,不管是用什么卡都没有用。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