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治理“舌尖上的谣言”并非一日之功。遏制食品安全谣言的产生,需要强化互联网平台等环节的主体责任,以强有力的监管手段持续清理整治食品安全谣言,为食品产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一直备受关注。然而,网络上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层出不穷。“醋泡鸡蛋再加中药材,能够治疗中风”“这些一级致癌物,每个人都该看看!”……想必很多人都收到过家庭聊天群里的“养生”文章,标题耸人听闻、内容夸大其词,几乎全篇充斥着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
为澄清谬误、遏制谣言,营造健康、安全的饮食环境,在今年的第十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中国经济网、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联合推出《中国食品安全辟谣榜》。
我们从中可以得知,食品安全谣言的产生,一部分是缘于对某些食品形成了固有错误认知。诸如“味精是化工产品,对人体健康有害”“大白菜长了黑点就不能吃了”此类说法,其实都是谣言。还有的是因为对食品领域某些新兴概念、新兴产业的理解认识“以偏概全”。比如,“零添加食品就是健康的食品”等。
那么,为何食品安全谣言一直拥有生存空间?部分民众愿意信谣、传谣,与认知水平有关,也与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的信息不对称有关。食品产业高速发展,新概念日新月异,部分人群缺乏科学判断力,难辨真假。当他们无法迅速获得权威可信的信息时,出于对健康的追求,往往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去听信那些离谱的“养生科普”“专家建议”。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守牢“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守护外卖安全,乐见骑手“吹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