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食品安全一头担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头担着扩大消费、产业升级的期许。只有不断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监督作用,才能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以“诚信尚俭 共享食安”为主题的2024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即将举行。如何更好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备受期待。
“舌尖上的安全”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只有以“零容忍”的态度,坚持对违法违规行为出快手、下重拳,才能让百姓吃得放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明确“四个最严”的要求,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2023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699.7万批次,监督抽检不合格率为2.73%,较2022年下降0.13个百分点。
同时也要看到,食品从田间到餐桌,产业链条长、环节多,业态种类丰富,相关经营主体和从业人员众多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的发生概率。食品安全事件多次出现。不久前,有媒体曝光个别地方枸杞加工过程中存在违法违规问题,部分商户或使用焦亚硫酸钠给枸杞“提色增艳”,或直接搭起棚子用硫磺熏枸杞,当地已成立联合调查组进行彻查。
因而,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一刻都不能放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这为我们与时俱进加强食品安全治理指明了方向。如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诉求已经延伸到对健康、环保理念的追求。同时,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开发应用,也给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但无论食品的工艺如何改进,餐饮的形式如何便利,食品生产的标准只能越来越高,食品安全的监管只能越来越严。
满足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新要求和食品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就要在“产”和“管”这两方面下足功夫。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要引导企业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首责和主责。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今年发布了95项《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分别明确了不同生产经营业态和食品类别的企业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环节、风险点、风险描述、管控措施等内容。广大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可以参考清单内容,把食品安全风险管控要求融入企业现有管理制度,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要坚决贯彻食品安全法,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当前食品消费形态、消费场景等均在发生变化,给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标准体系、检验体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监管者要紧跟变化,完善新业态新模式监管措施。近日,沈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携手外卖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启动“随手拍”活动,鼓励外卖骑手监督食品安全,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这样的创新举措,值得借鉴。
毋庸置疑,食品安全是一条单行道,落实“四个最严”,只有一路向前。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食品消费市场,食品安全一头担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头担着扩大消费、产业升级的期许。只有不断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监督作用,才能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让内部人举报照亮食安“隐蔽角落”
消除食品新业态监管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