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保障问题,关乎着众多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就业空间的持续拓展。要织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网,补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安全防护短板,打通相关服务堵点。
如今,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为城市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然而“与人方便”的他们面对的工作环境并不友好,像骑手送餐途中发生意外遭保险拒赔、网约车司机工作超过12小时等问题引发大众关注。保证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劳动权益,提升城市治理温度,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社会话题。
新就业形态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和数字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工作模式,因其工作内容多样、工作时间弹性大等优势,吸纳了大量劳动者就业。权威数据显示,全国职工总数有4.02亿人左右,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高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保障问题,关乎着众多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就业空间的持续拓展。
不过,由于用工模式较为复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遭遇职业伤害时往往保障不足,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弱。此外,劳动关系认定不易、工伤认定难、劳动纠纷调查取证难、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健全等各类权益保障难题逐步凸显,给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这就需要织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网,补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安全防护短板,打通相关服务堵点。2022年7月起,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7个省市在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同城货运行业开展了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推动“新职伤”保险应保尽保,取得了积极进展。今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了系列指引指南,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用工,更好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引导劳动者依法合理维权,进一步畅通劳动者权益维护渠道。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如何做到“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
做好社区嵌入式服务这件“关键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