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中小企业是未来产业“轻骑兵”

2025-07-04 07:1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日前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透露,截至目前,中国累计培育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超60万家。在全球经济格局加速重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的当下,未来产业正成为各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要发挥好中小企业这支“轻骑兵”的独特优势,培育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蓝海。

未来产业的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等特性,决定了其发展路径充满变数。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在发展未来产业中试错成本相对较小。大型企业因为庞大的业务体系和复杂的组织架构,转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小企业管理结构扁平,决策链条短,能更快感知市场变化、技术趋势和客户需求,能迅速调整战略、产品方向或商业模式。

专注性和敏锐度,使得中小企业在未来产业的技术浪潮中更易抢占先机。中小企业长期聚焦并深耕较为细分、新兴的技术领域或应用场景,对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嗅觉敏锐,能精准识别具有潜力的新技术。实践也证明,不少特定领域的“隐形冠军”或技术尖兵都是中小企业,许多颠覆性技术的雏形和最初应用往往诞生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未来产业技术路线图的探索者和验证者。

发展未来产业,中小企业能与大型企业形成优势互补。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创新机制灵活,与大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相互协作,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格局。中小企业能为大型企业以及整个产业链提供专业配套,包括高度专业化的关键技术、零部件、材料、服务等,还能敏锐发现并服务于大型企业暂时忽略或无力顾及的细分市场需求,是未来产业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和技术突破,也会影响并带动大型企业进行创新投入。

让更多中小企业投身未来产业,重点是解决好资金、人才、技术三大难题。未来产业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中小企业资金积累有限且规模小、抵押物不足,导致融资难度较大,难以持续投入研发和扩大生产规模。破解资金困局,政府可通过设立专项产业基金、税收减免、研发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前期投入成本。金融机构应创新产品,针对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的痛点,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订单融资等模式。还要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股权众筹、发行专项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拓宽资金来源。

中小企业人才匮乏、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在未来产业的高门槛前困难重重。未来产业所需的高端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往往倾向于选择大型企业或一线城市的优质平台。中小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也缺乏先进的研发设备和完善的研发体系。中小企业想突破人才与技术的双重桎梏,共享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比如,通过项目合作、兼职聘用、技术顾问等方式,实现高端人才“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与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参与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实验平台;依托产业园区搭建的技术共享联盟,实现企业间专利交叉许可、技术成果转化等。

中小企业作为未来产业的“轻骑兵”,具备弯道超车的无限可能。当资金、人才、技术等发展桎梏被逐一打破,这支“轻骑兵”将在未来产业的广阔天地中加速驰骋,不仅为自身赢得转型升级的宝贵机遇,更将以创新活力激活产业生态,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力量。(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黄鑫)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中小企业是未来产业“轻骑兵”

2025年07月04日 07:1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日前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透露,截至目前,中国累计培育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超60万家。在全球经济格局加速重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的当下,未来产业正成为各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要发挥好中小企业这支“轻骑兵”的独特优势,培育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蓝海。

未来产业的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等特性,决定了其发展路径充满变数。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在发展未来产业中试错成本相对较小。大型企业因为庞大的业务体系和复杂的组织架构,转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小企业管理结构扁平,决策链条短,能更快感知市场变化、技术趋势和客户需求,能迅速调整战略、产品方向或商业模式。

专注性和敏锐度,使得中小企业在未来产业的技术浪潮中更易抢占先机。中小企业长期聚焦并深耕较为细分、新兴的技术领域或应用场景,对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嗅觉敏锐,能精准识别具有潜力的新技术。实践也证明,不少特定领域的“隐形冠军”或技术尖兵都是中小企业,许多颠覆性技术的雏形和最初应用往往诞生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未来产业技术路线图的探索者和验证者。

发展未来产业,中小企业能与大型企业形成优势互补。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创新机制灵活,与大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相互协作,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格局。中小企业能为大型企业以及整个产业链提供专业配套,包括高度专业化的关键技术、零部件、材料、服务等,还能敏锐发现并服务于大型企业暂时忽略或无力顾及的细分市场需求,是未来产业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和技术突破,也会影响并带动大型企业进行创新投入。

让更多中小企业投身未来产业,重点是解决好资金、人才、技术三大难题。未来产业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中小企业资金积累有限且规模小、抵押物不足,导致融资难度较大,难以持续投入研发和扩大生产规模。破解资金困局,政府可通过设立专项产业基金、税收减免、研发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前期投入成本。金融机构应创新产品,针对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的痛点,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订单融资等模式。还要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股权众筹、发行专项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拓宽资金来源。

中小企业人才匮乏、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在未来产业的高门槛前困难重重。未来产业所需的高端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往往倾向于选择大型企业或一线城市的优质平台。中小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也缺乏先进的研发设备和完善的研发体系。中小企业想突破人才与技术的双重桎梏,共享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比如,通过项目合作、兼职聘用、技术顾问等方式,实现高端人才“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与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参与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实验平台;依托产业园区搭建的技术共享联盟,实现企业间专利交叉许可、技术成果转化等。

中小企业作为未来产业的“轻骑兵”,具备弯道超车的无限可能。当资金、人才、技术等发展桎梏被逐一打破,这支“轻骑兵”将在未来产业的广阔天地中加速驰骋,不仅为自身赢得转型升级的宝贵机遇,更将以创新活力激活产业生态,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力量。(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黄鑫)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