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三国杀”激荡的不只是价格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电商“三国杀”激荡的不只是价格

2012年08月17日 09:49   来源:中国网   杨公振

  电商集体遭遇危机公关,扬汤止沸难逃公众质疑

  15日上午9点,价格战正式打响,在此之前三家电商仍旧没有放松对舆论加热,微博上不时曝出三家电商对此次价格战的准备工作等。9点24分,京东的网站尚能打开,而苏宁易购的网站已经无法打开,价格战达到白热化阶段。但价格战很快陷入混乱,消费者投诉网页打不开,热销品无货,产品价格变动频繁。这现象一经出现就击碎了前日各大电商吹出来的美妙肥皂泡,各电商承诺的服务器稳定、库存充足等优势被现实一一否定。

  在微博上,三家电商却不停发布各自在价格战中的比价“胜果”:15日下午,京东商城宣称大家电半日销售突破2亿元;晚9点,苏宁易购执行总裁李斌发表腾讯微博称,苏宁网站访问量同期相比增长10倍,销售规模同比也增加了10倍多。同时第三方比价网站“一淘网”的流量被不断刷新。

  各大网站激增的流量充分验证了14日电商之间舆论造势的成功。然而随着价格战的进行,消费者通过一淘网等第三方软件对商品的比价发现,京东和苏宁易购网上的商品相同种类很少,由此根本无法进行比价。易迅网CEO卜广齐表示此次商战就是一个大骗局。公众对此次价格战的炒作质疑声音也越来越大。

  包括人民网、百度、网易、腾讯、新浪等门户网站几乎无一例外地推出了此次电商大战的专题,15日电商价格战毫无悬念地成为百度新闻热搜词第一名,新闻数量达到了9850条之多。当热炒走向冷静,随之而来的是逐渐专业、逐渐趋于理性的观察分析。

  对于公众质疑的问题,电商巨头们并未给予正面回应,而是依旧自顾自地宣传所谓的“自我低价”和“对手高价”,这让前一天舆论积累的公众期待大幅下降。消费者的确最关注商品的价格与质量,但是要求消费者在质疑中为本不存在的“打折”埋单,却是无法做到的。

  电商们的集体缄默原因明显,只是因为公众质疑确实戳中了它们的软肋。价格战本来是一场电商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成了一次电商遭到公众质疑的危机公关。作为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的龙头企业,为了不背上“忽悠公众”的骂名,意图扭转舆论,又陆续推出了各类促销活动。但此时的舆论走向已经定型,面对电商们这样扬汤止沸的回避行为,只会愈发快速地悖离公众期待,消费者们更是无法重拾信心。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共(4)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 页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