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羊城晚报:电商价格战:市场才是最终的裁判

2012年08月17日 08:10   来源:羊城晚报   伊 歌

  京东约战,苏宁应战,囯美当当参战……一场据称为“中国电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最全面的价格战”昨天热闹开打,网络上观者如云、口水漫天,真可谓噱头十足、赚尽眼球。

  自电子商务兴起,价格战就一直不断,这回是否为“终极战”还言之尚早;但有不少人一看到那架势就给吓蒙了。开战未几,有人惊呼:一流企业家们都投入价格血拼赢得市场!消费者只以价格为准绳洗牌服务商!有人预言:一旦硝烟散尽,那些获得市场垄断地位的胜利者就会开始提高价格,弥补亏损;那些支持这场战争的风险投资者就会要求公司赚钱,以收回投资;但最终的买单者将仍然是消费者。

  真的那么可怕?且不说如此危言无视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颠覆价格理论的基本常识,就看历史事实便可证伪:家电的价格战结果如何?没有结果,价格战一直还在打;谁是胜利者?也没有,只有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和价格不断走低。再看看沃尔玛,低价战略几乎横扫美国的小商小贩,甚至小型超市,早已成为零售市场的垄断者。沃尔玛“开始提高价格弥补亏损”了吗?至今没有!

  道理其实很简单:在一个开放的市场,只要有厂商凭借垄断地位提高价格,试图攫取超额利润,就会有竞争者进入市场展开价格战,提价的厂商要么减价应战,要么被竞争者淘汰———这就是市场的逻辑。

  价格是市场的基石,定价权是厂商的基本权利,侵害或剥夺厂商的定价权,就是动摇市场基石、侵犯厂商权利。迄今为止,加入“电商价格战”的都不是国有企业,但奇怪的是,有人却以各种理由明里暗里呼吁公权力介入。比如,有人提出“参战观战法律指南”,拿出《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来瞎掺和。京东声言“零毛利”打价格战,根本就不涉及“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又何来“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

  也有人直截了当地呼吁:中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机构一定要出手。这种呼吁于理何在?于法何在?提出这种呼吁的人,其实暗含着一个前提:公权力凌驾于市场之上,无理无法也得出手;官员们一定会比电商们更了解市场、对市场发展更有远见。果真如此,还要市场干什么?还要电商干什么?就让官员来决定生产什么销售什好了,那绝对可以消除“市场的丛林法则”。

  其实,这次“电商价格战”有极为复杂的市场背景和利益冲突,也有极为复杂的市场策略和厂商博弈。当中既有电商之间争抢市场份额,又有电商集体挤压实体门店份额;既有电商哗众取宠的营销手法,又有电商老板们的“江湖恩怨”……别说什么经济学的研究员、博士,就是市场中人也未必能弄个一清二楚。当局者未必迷,旁观者也未必清。如今战事初开,还是稍安勿躁,且听下回分解吧!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