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奖牌数量为标准,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无疑是奥运史上最成功的运动员。截止本届奥运会,他总共拿下22枚奥运会奖牌,其中包括18枚金牌。8月5日,他在伦敦正式宣布退役,一段壮丽的竞技运动史诗从此被划上句号。(8月6日《解放日报》)
辉煌如菲尔普斯,也免不了受到质疑。2008年,他在北京奥运会上一举夺得八枚金牌,当时《纽约时报》发难,“菲尔普斯的一百米蝶泳冠军结果有操作嫌疑”。
《纽约时报》质疑菲尔普斯,无非3种因由:确实做假;没有做假,但程序不严谨、完善,透明度不够高,不能不使人对特定结果产生怀疑;《纽约时报》方面自身不严谨,有意曲解了相关信息,无端乱质疑。
如果比赛结果真的被操纵了,媒体的公开质疑显然应收获掌声,即便因此导致菲尔普斯的金牌被追回,也不能将《纽约时报》认定为“美奸”、“网特”。因为,我们首先需要真实,只有在真实的基础上才能够产生出真正的荣誉,否则不过只是欺骗、耻辱罢了。
就算只是被误解,菲尔普斯以及主办方也应该感谢《纽约时报》,感谢其质疑聚拢来关注的目光,给了自己澄清相关疑点、不断改进完善组织工作的最好机会。
即使《纽约时报》刻意曲解了相关信息,那也没什么,谣言必定会止于公开,天不会塌下来。不仅当事人可以保留对刻意曲解者的追诉权利,而且以刻意曲解为运行方式的特定个人以及媒体,在开放式的社会环境中,注定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特别当具体事件有公共属性时,质疑特定结果,要求解释,再正常不过了。不遮遮掩掩,坦诚面对,将来龙去脉公告天下,是最好的应对办法。而脱离到具体事件之外,去问质疑者的动机,甚至先胡乱给质疑者扣上动机险恶的大帽子再说,打嘴仗,未必有实际意义。若因此就觉得深受伤害,那实在有过度敏感之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自虐了。若由此而质疑别人质疑的权利,以之为限制批评的理由,并付诸实施,更是会铸成大错、酿成悲剧。
公共事务在质疑声中运行,以信息公开应对质疑声;个人参与公共活动,以事实在质疑声中证明自己。在质疑声中生长,在现代社会是常态,绝不是为了打谁的耳光,而只是向全世界证明:我真的、真的做到了,请为我鼓掌!经受住了质疑的金牌,成色会更足;经受住了质疑的掌声,也才会更加响亮。
实际上,美国人登月,直到现在为止,还被许多人认为是好莱坞摄影棚里制造出来的骗剧。最近这次“好奇号”登陆火星,想必也少不了质疑声。
如无意外发生,一代名将成历史,游坛从此无“菲鱼”。无数奖牌是他成就的证明,那荣誉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却不仅属于他个人,也确实属于地方、国家。这一点,在中国就更具现实意义。那是因为无数个人、群体组成了地方、国家,地方、国家应该视每一个公民的杰出成就为莫大的光荣。但同时必须明白,奖牌能够标志个人、群体在特定时刻的竞技体育水平高低,却并不标志着国家、民族之间的高下,将金牌的意义任意拔高是没有意义的。(许斌)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菲尔普斯奇迹”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像菲尔普斯那样
菲尔普斯吸“金”可以吸毒不行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