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看奥运不能只盯着金牌不放

2012年07月30日 07:01   来源:齐鲁晚报   沙元森

  唯有公众不再只盯着金牌不放,体育管理部门才有动力破解现有难题,推动体育发展的改革才有可能逐渐落实,使更多的人受益。

  伦敦奥运会开赛不久,中国运动员发挥出色,在金牌榜上先声夺人。

  在竞技体育中逢奖必争,以此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完全符合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每个关注奥运赛场的观众都应为此感到高兴。但是金牌带来的喜悦也可能会冲昏一些人的头脑,得金则喜,失金则痛,把体育运动理解为狭隘的金牌大战,进而把金牌的多少与国家实力的强弱相提并论。

  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内,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的出色表现确实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坚定了中国人参与国际竞争的信心。近二十年以来,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上的成绩稳固攀升,在北京奥运会上更是问鼎金牌榜。与此同时,中国民众对于竞技体育的认知和理解也有了新的变化,他们一般不会再把奥运会的成绩无限放大,乃至超越体育范畴,比如孙杨在泳池中战胜朴泰桓,大多数中国观众虽然会发自内心地为他感到高兴,但不会把他个人的胜利看做国家的胜利。

  因为竞技体育背后显而易见的商业利益,仍然有为数不少的人渲染和放大金牌效应,每逢奥运会就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公众对金牌的亢奋,甚至炒出奥运首金价值千万的说法。这种亢奋情绪传染给运动员和体育官员,就会让他们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使他们不能从容地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和乐趣。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肖天日前对媒体记者笑言“金牌拿少了会被骂死”,也印证了这种压力的存在。

  要为运动员和官员减压,确实需要从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上探索改革的可行性,比如让更多的项目走向职业化,逐步减轻财政负担。当越来越多的运动员能够像李娜那样“自负盈亏”,观众就会逐渐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比赛的胜负,而不再把比赛的失败当做国家利益的损失,更不会因此迁怒于官员。除此之外,国民的成熟心态和理性认知也至关重要。

  对于竞技体育的胜负,我们应该放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下加以理解,不能停留在国门乍开满眼好奇的阶段。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竞技体育在国际赛场的成绩只是全面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能舍本逐末。国家发展体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公民的全面发展,为此首先要对公众提供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有了全民体育的健康发展,竞技体育才有稳固的根基。否则,虽有众多的体育明星扬威国际赛场,大多数民众却得不到应有的体育锻炼,那些金牌也就失去了象征意义,很难证明我们已经成为一个体育大国。

  唯有公众不再只盯着金牌不放,体育管理部门才有动力破解现有难题,推动体育发展的改革才有可能逐渐落实,使更多的人受益。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