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对记者表示,很多地方的领导都不敢轻易处理旧车,因为担心处理公车会被认为是国有资产流失,不敢承担责任。所以,公车不断地进来,但是淘汰的公车却比较少,这就是很多单位公车超编的原因。(7月26日《中国青年报》)
公车处理成为眼下的一个热门话题,除了缘于201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后,各地陆续启动公务用车专项治理,显然还跟最近引起媒体聚焦和公众热议的几宗“公车贱卖”事件颇有关联。全国人大代表叶青称“怕闲话”是公车处理的一大阻碍,这当然很有见地。而我以为,其中的最主要根源则是“怕阳光”。
回头再看“温州公车拍卖”、“中牟公车处理”等几起焦点事件,不难明白,正是因为“卖车”之时的流程相对公开、信息相对透明,才让公众拥有了方便监督的现实基础。尤其是河南中牟,此前因被质疑拍出“废铁价”的公务用车,近日经有关部门共同配合,将车牌号、规格、型号、登记日期、车辆情况、评估价和成交价等信息等完整公布,再与二手车市场同类车辆逐一比照,最终确认无一辆车被认定为“贱卖”。
而相比之下,在局部地区和一定范围,针对公家单位“买车”和“进车”的信息公开,恐怕就没有像“卖车”这么透明全面了。通常的情况是,即便有些地方的购置公车,对外也有一定程度的“可视化”数据,但往往都以“粗线条”的笼统公布居多,更谈不上“与市场同类车辆逐一比照”这样的清晰可比了。
的确,公车治理是一项新举措,中央仅只要求了“总量减少,费用降低,管理规范”的十二字方针;照着这一要求,很难明确规定哪些车超编,哪些车不超编。由此,一些地方用来拍卖处理的公车,常常是车况很差、起价极低的“烂车”,似乎也就难以苛责。即使坊间存在拍出“废铁价”的质疑,事实可能真的就值这价钱。但我还是要说,诸如此类的反响及议论,不见得就是公车治理“怕闲话”、“不愿动”的充足理由。倘若把公车购置时的“阳光工程”做好做实了,也许公众不多嘴,有关方面也会急着去搞好公车处理的工作。
公车处理“怕闲话”,说到底是因为公车存量、公车使用、公车效率、以及公车花费等等信息的“藏在深闺无人识”。既然对于这些内容的真实情况,长期缺乏有效的公开透明,自然也就缺乏有力的围观热议。我想,以后假如将每个公共管理机构的人员配置,以及所用公车从拥有数量、实际价格、使用年限、保养费用等信息,都能做到“精细化”的公开展示,那么,哪个单位的车多车少、用车效率和费用对比,也就可以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了。而若有了这种“阳光监督”,有谁还会再拿“怕说闲话”当借口,捂着盖着不愿处理公车,落得难购新车、又遭拖累的“双输结局”呢?
可见,解决公车处理的“怕闲话”,关键在于做好公车配置的真正“阳光化”。这其实跟很多方面的改革和改变“理”出一辙:阳光照不到,怪话不会少。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