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对记者表示,很多地方的领导都不敢轻易处理旧车,因为担心处理公车会被认为是国有资产流失,不敢承担责任。所以,公车不断地进来,但是淘汰的公车却比较少,这就是很多单位公车超编的原因。(7月26日,《中国青年报》)
前不久,中牟“超编公车拍卖”事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舆论对机关超编车的热议和反思。不能不说,中牟“首开先河”,公开拍卖超编车的初衷是善意的,对被拍卖的超编车为什么都是使用时间长、车况差甚至接近报废的质疑,中牟官方的回应合情合理——公车拍卖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且没有规定说哪些车超编,哪些车不超编。从这个角度看,中牟因拍卖超编车被推至舆论风口上广受质疑和批评,的确有点“冤”。
为什么公务用车中会有这么多超编车?长期关注公车改革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将其归结为“进口多、出口少”——在公务用车中,有的车是用财政拨款,按照编制来购置的,比如一个财政局有10辆车,淘汰一辆车就再加一辆车;有的车可能来源于本系统,由上级机关以一些名义发一批车给下级单位;有的车甚至来源于慈善机构和企业家捐赠等。最后的结果就是,很多单位的公车都是超编的。但“出口”呢?因为很多地方的领导担心处理公车会被认为是国资流失,不敢承担责任,所以,宁愿花钱养“烂车”,也不愿意处置“超编车”。
其实,秉持这样的观点,只见问题的“皮子”,却不见“里子”。处理公车,可能会被公众误解,甚至被指责国资流失;但是,公众对机关单位公车超编,或是花钱养“烂车”,不是一直给予更猛烈、更愤慨的痛斥、谴责吗?为啥没有几个领导在乎、畏惧民意,而减少公车,或是规范公车使用呢?可见,公车是否超编,如何处理,与领导是否担心国资流失关系不大。
公车淘汰少,超编多,浅显地说,无非有三个原因。一是,花钱养“烂车”,花的是公家钱,自己不心疼;二是能用则用,当官的坐豪车,当兵的捡个破车开开感觉也不错,反正费用不用自己掏;三是整治超编车,多是“一阵风”,恐怕没有几人当真。上缴?没有谁愿意出这个风头;拍卖?哪个单位也不缺小钱,更何况拍卖程序那么繁琐。这些,才是机关单位宁愿花钱养“烂车”的根本原因,而非担心什么国资流失。从深层次说,就是法律政策不给力,缺乏有效的高层设计,机关单位公车改革的动力不大。
201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各地区开始启动公务用车专项治理。这些中央“令箭”不能束之高阁,要认真对待、研究,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具体实施方案。比如,公车如何添置、超编超标车如何处置,如何规范使用公车等等,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和指向,而不是规定个大概,听任一些单位治理公车动辄搞“自由选择动作”。像中牟超编车治理,结果治理出一批快报废的“烂车”,不仅未能赢得公众喝彩,反而招致一片嘲讽。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