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造成北京境内共37人死亡,7人失踪,《阿阿熊》杂志社社长丁志健是其中一个遇难者。丁志健想尽办法自救,还用头去撞玻璃;但头都撞破了,也没有撞得开。
(7月24日《扬子晚报》)
如果丁志健有一点逃生技巧,估计悲剧就不会发生,这暴露出一个严重问题,人们的车内逃生技巧很是缺乏。
这两天,人们在谈论并交流着各种破窗方法。《新京报》记者按照网上推荐的“汽车座椅上的头枕”、“汽车内附工具中的拖车钩”、铁锤破窗等多种方法,一一进行了试验。最终发现,“汽车座椅上的头枕”基本不靠谱,而用拖车钩甩砸、逃生锤砸则相对容易成功。感谢这些富有责任心的媒体,他们做了一些专家甚至相关部门应该做但没有做的事,帮助我们认识了一些误区。这也在提醒,今天我们在车内逃生技巧的研究上,还远远不够。
这几年汽车以一个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高速增长着。人们惊喜于汽车带来的GDP,感慨于汽车带来的拥堵,因为北京这场暴雨,又不得不反思车内逃生技巧的缺乏。没有人想去主动惹风险,但谁能保证风险不来敲门?当风险发生时,如果掌握一点车内逃生技巧,到时会避免多少悲剧发生?就当前现实来看,可以把车内逃生纳入驾校培训。驾校不仅应该传授驾驶技巧、汽车文明,还应该让受训人熟练掌握各种应急情况的处理,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学会机智应对。驾校可以预设汽车被淹、汽车起火等一些场景,模拟在紧急情况下割安全带、砸车玻璃等行为。这种逃生技巧训练也许一辈子用不上,一旦用上了挽救的就是生命。这或许增加了驾校培训的难度,但这种麻烦,是应对风险社会的必答题。
一场地震,让我们知道了普及地震知识、学习地震逃生的重要性;一场暴雨,应该启发我们加强车内逃生技巧的研究和培训。这种研究培训,给应对风险社会加上了一道“保险杠”。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