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日报》报道,广东省政府近日正式公布2012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第一批目录,明确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达179项,转移事项55项,下放115项,委托5项。此次广东改革审批事项项目很多,涵盖范围之广、力度之大令人眼前一亮。
笔者注意到,像百强民营企业认定、省级大学科技园认定、冠之广东省名称的博物馆办理事项,以及广东省著名商标认定、旅行社星级评定、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等一大批行政审批项目,分别被取消或转移,如此“大手笔”确实引人关注。
广东此次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的另一个特点,是再次引入决策咨询委员会,聘请多名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改革过程。又充分吸纳企业社会组织及下级政府部门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可见,这是听取专家意见的结果,也是走群众路线“请公众当诸葛亮”的结果。
行政审批改革要求对不合理的规章、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进行否定。依笔者之见,改革应当特别关注地方政府自身的改革。改革需要上下联动,只有下级单位和行业进行改革,没有上级政府改革,这样的改革是不彻底、不长久的。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一直强调要深化改革。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到四川考察时,提出“破解发展难题关键要靠改革开放”;今年2月初,温总理在广东调研时也曾明确指出,解决所有问题关键依然靠改革开放。广东省政府行政审批敢于把部门视作权力的一批事项取消或转移,证明他们敢拿自己的权力开刀,值得期待。
在一些地方,改革之所以成了个别官员的口号,关键在于没有对自身的权力进行改革。改革开放几十年了,一些地方政府依然把持诸如评定五星级、著名商标之类的权力不放,以至不少企业为着要“摘星”,不得不花费钱财东奔西跑。在个别地方,掌握财政的官员能够免费从企业获取特殊礼遇,主管教育官员的家属能获得优质教育资源,负责医疗卫生工作的地方领导不必为“看病难”发愁,正是“权力之手”伸得太长的表现。
当权力通吃成为一种通行于世的法则,整个社会都将累积重回丛林社会的风险。比如说到预算监督,谁都知道有钱好办事,不受约束地花钱最痛快。但在一些权力部门看来,财政支出的明细账交到民众手里,岂不是跟自己过不去?所以,尽管百姓有权知道政府如何花钱,在一些地方实施起来却是千难万难。这些问题之所以难解,皆因利益掺杂其中,使得诸多改革举步维艰。
社会的多元化带来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更加需要通过公平博弈,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作为政府部门、作为政府干部,原本就没有权利借助公权力为自身谋利,更不应存在所谓的“利益分享”。因此,改革要深化,政府规范手中的权力是最具说服力的举措。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