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一步到位”的改革期待很理想

2012年07月20日 06:42   来源:工人日报   刘文宁

  时下,一项改革新政甫一出台,不被质疑、不被挑刺,几乎是奢望。“作秀”、“治标不治本”、“隔靴骚痒”等质疑,屡屡让改革者身陷百口莫辩的境地,且这种习惯性质疑大有蔓延之势。

  最近的例子,浙江温州市出台“史上最细”公务接待细则,规定公务接待不得食用鲍鱼、鱼翅等高档菜肴,不得提供茅台、五粮液等高档酒,禁止同城接待,禁止午餐饮酒,工作餐每人每餐不得超过60元,但接待市外单位或上级机关例外。于是,“凭什么有例外”等质疑袭来。

  之前,广东省佛山市事业单位“无痛改革”,减少了机构,收回了编制,无一人上访,还是出现“这是我们需要的改革吗”的质疑。同样招致质疑的还有一些地方的公车改革等。

  不盲从是好事,透过表相追问真相与实质,是一种理性态度,有助于我们明辨是非。但是,值得小心的是,一些针对改革新政的质疑者中,普遍抱有一种理想化心态,而这种心态可能连本人都没察觉,即改革必须一步到位、尽善尽美,改革新政就得一针下去,药到病除,就得零瑕疵、零纰漏、零失误、零成本,否则,就是作秀,就是花架子工程,就是治标不治本,就得一棍子打死。

  在这种“一步到位”、“尽善尽美”的期待下,改革需要渐进的观点被骂,改革得基于国情的观点被骂,改革会付出一定试错成本的观点被骂。而且,这种期待改革“一步到位”的舆论氛围,正在形成一种无形压力,它使有心改革者心存畏忌,担心枪打出头鸟,担心动辄得咎,更倾向于选择“以不变应万变”,不改革,不创新,无过即功。一些真心想干事的干部无奈之下选择只干不说,但这种低调难维持太久,一旦被媒体捕捉到蛛丝马迹,还是难逃被架在火上烤的命运。

  给一项改革新政挑毛病,不难。相比起来,对新政的实际效果、现实意义的评估则要更费时间和精力。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面对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这种情况下,坐等观望,不会出错,但后果十分危险;选择尝试改变,可能会担一定风险,可能会出错,但只有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我们才能离预期目标更近。所谓“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正是此理。

  公车改革,不少地方在试点。目的是什么?压缩公车消费,堵住浪费黑洞。如何评价其成效?如果压缩开支两成三成或四成,算不算成效?我们是看这个成效,还是看公务人员拿到多少车补?最好“一分钱也不补,一辆公车也不留”,这样的期待并不现实,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在真空中推进,我们只能在利益相关群体的博弈中选择最现实的方案。在货币化车改中,既不让补贴不足而耽误公务效率,也不让补贴过滥而演变为公务人员的变相福利,这是我们有必要集中精力推进的焦点。

  打个比方,“三公消费“就像一条爆裂的水管,失控的水哗哗涌出。治本的办法当然是安上一只水龙头,实行预算的精细化、透明化管理,让“三公消费”的每一分钱都有章可循。但安这个水龙头需要时间,之前,先堵住一些小漏洞、小裂缝,让水管中的水尽可能少流走些,而这并不耽误、不阻碍我们同时着手安水龙头这一治本工程的实施。而且,小的堵漏可以为大的堵漏方案的实施赢得时间,创造更有利的实施环境。这些都是地方若干改革新政的现实意义,如果统统视而不见,并不明智。

  因此,我们有必要为改革者创造更宽松的舆论环境,既不轻易大唱赞歌,也不轻易质疑其作秀云云,先给改革者一个实验期,看看新政实施的效果如何,再做结论不迟。

  比如,温州市实施公务接待细则半个月以来,有公务员称“请客吃饭变得比以前麻烦多了”——麻烦多了,说明大吃大喝得到了一定控制,这是好的兆头。指望一地一项新政出台,公款吃喝立即销声匿迹,实在过于理想、过于天真了。在预算精细化透明化管理实施之前,先堵住小漏洞,截住小水流,节约下来的同样是纳税人的真金白银。鼓励地方新政的修修补补,总比任凭一些人大手大脚、糟蹋公帑要好。当然,这并不等于鼓励乱改革、瞎改革,也不是给放松“顶层设计”找借口。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