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受助者的尊严是献爱心的最高境界

2012年07月19日 07:17   来源:红网   

(首届慈展会获奖照片《牵手》)

  日前,微博上一张名为《牵手》的照片引发热议,被指有悖公益精神。该照片为首届“公益杯”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并于慈展会期间展出。照片背景为一块写有“手拉手助学”字样的黑板,黑板前站立两个小女孩。左侧拿着书包的小女孩低着头看着地面,右侧戴眼镜的小女孩则抬着头往上看。从照片上可以看出,两人“牵手”时,左侧的小女孩仅伸出一只手指。(7月18日《南方日报》)

  在微博竞相转发、评论《牵手》照片的大军中,少部分微博网友认为摄影者只是记录了助人者的喜悦和受助者的腼腆,不宜对照片进行过分解读。但绝大多数网友则认为,“牵手”照片中传达出的信息让人不舒服。在他们看来,慈善不只是物质的援助,更需要体现平等与尊重,要少点救世主情结。如果以伤害贫困孩子的自尊为代价来秀高高在上的怜悯爱心,那就是“施舍式”公益。

  事实上,类似获奖照片《牵手》这般在公益传播中无视受助者尊严的“镜头”,公众已非首次目睹。近年来,不少援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的爱心扶助活动,几乎无一例外是以展示受助对象的贫困为前提的:先是通过媒体大张旗鼓地把受助者的图像、资料公之于众,再集中举行一个“展”贫穷“显”爱心的现场仪式。其时,捐助方风光体面地亮相,高高兴兴给钱给物;受助者接受钱物后,面对镜头“感激涕零”。随后,报纸、电视、网络再继续跟进,广而告之……

  细心的人们注意到,在捐赠者轰轰烈烈地张扬“我在献爱心”的同时,受助者的尊严、隐私也一览无余,赤裸裸地袒露在公众面前,这无疑是对受助者的一种伤害甚至羞辱,也有悖慈善爱心活动的本义。所谓“予人者骄,受人者畏”,讲的就是此理。现今不少莘莘学子之所以宁愿默默地忍受贫困而不愿向社会求救,不愿向学校提出申请,正是怕自己的人格、尊严乃至隐私受到伤害。

  窃以为,呵护受助者的尊严是献爱心的最高境界。真正的善举,是自觉自愿、默默无闻、不图任何回报、不添加过多附带含义的,是尽社会义务。那种高高在上,一做慈善就唯恐天下不知,就想“报纸上有名、广播里有声、电视上有影”,不注重细节,罔顾受助者内心感受的献爱心活动,绝非成熟和理性之举,在很多时候已异化成了一种急于索取回报的“作秀”和花钱获取社会评价的“买卖”。

  在这方面,国外的成熟做法可资我们借鉴,即尽量通过公益组织来隔绝施、受双方。比如,慈善家或爱心人士的捐款捐物可以在媒体上报道,但可以采取支票、信用卡、公益组织转交等隐形方式,无须搞捐助仪式,无须让方方面面的领导和新闻媒体参与,也无须带上一大推现金和实物在众目睽睽之下现场“交接”。如此远离商业化现场炒作,受助者的尊严才会得到呵护,公益精神才会得到真正彰显。

  [稿源:红网]

  [作者:高福生]

  [编辑:王俞]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