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经济发展思维别被“8%”数字绑架

2012年07月18日 06:19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国家统计局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测算,2012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270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其中,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7月13日中国新闻网)

    按理,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无论是8%还是7.6%,抑或7.5%或比7.5%还低一些,都是可以接受的结果。当今世界,除了新兴经济体等极少数几个国家之外,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都在7%以下。特别是美国、日本、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如果经济增长率超过8%,可能就是新一轮经济衰退、经济危机的前兆了。

    对中国经济来说,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产品的产量则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应当是十分很自然、十分正常的事。相反,如果一直保持很快的增长速度,特别在世界经济形势都不景气的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居高不下,到应当好好地审视和反思一下,主动剖析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问题在于,对已经习惯了在高速公路上急奔狂驶的中国经济来说,面对道路已经出现的严重破损、甚至塌陷,似乎并不想有“磨刀”的时间,也不想“修理”保养,仍然希望保持相同的运行速度,显然是风险很大、问题很多的。

    从近10多年的情况来看,经济高速增长的驱动力,相当程度上是依靠房地产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且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是按照经济规律发展的,而是通过人为手段和激素“吹”起来、“催”熟的。相反,真正应当发展的实体经济和实体产业,却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下,受到了严重挤压,资本纷纷撤离。这样的经济结构和增长速度,毫无疑问泡沫很多、风险很大。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对这样的发展思路、发展思维、发展目标进行调整和完善,是完全必须的,也是非常及时的,经济增速放缓,也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的是,尽管国际经济形势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发达经济体仍然普遍处于严重低迷状态,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从近期公布的其他数据来看,仍然出现了许多积极的信号,呈现出经济即将触底反弹的迹象。

    面对经济的持续下行,没有再在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上大做文章。虽然对铁路、交通、住房建设以及重大项目审批等方面稍稍松了一点劲,开了一点小小的口子,但从总体上讲,还是比较慎重的,把重点放在了必须建、必须加快建方面,尤其是房地产,实行的是调控目标不变、保障房建设力度加大。这样,7.6%的增长速度就相对“务实”一些。更重要的,在上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占比达到了62.1%,不仅是近年来少有的现象,更传递出了民间资本和民间投资者信心开始恢复的积极信号。

    只要投资不出现剑走偏锋的现象,只要民间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恢复,相信中国经济很快就会走出低谷、出现复苏的良好景象。

    不要对经济过度悲观。在人们过度担心、过度失望的另一个方面,其实外贸形势开始出现好转。上半年,虽然出口增幅与全年10%的目标相比,还有0.8个百分点的差距,但是,从月度情况来看,还是相对乐观的,4月份出口增幅只有4.9%,但到了6月份,已恢复至11.3%。从外贸进出口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下半年的出口形势尽管依然严峻,但总体上不会再出现4月份那样的现象。特别是江苏、浙江、广东等重要出口省份,都在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确保出口能够实现年初确定的目标,并有所突破。而出口不同于投资,出口“兴”的是实体经济,出口恢复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实体经济恢复的程度。

    更重要的,CPI的连续回落,给政策的调整和把控,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条件与机会。日前,温家宝总理要求各相关职能部门、行业为民间资本和民间投资者做几件实事以提振信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策方面可以调整和补充的空间更大了。关键是,面对这样的机会,不能犹豫,不能放过,不能只顾部门和行业利益,而必须从大局出发,从全局入手,充分利用CPI回落的良好时机,为民间资本和民间投资者信心的提振和恢复,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给予更多的投资和发展空间。

    比较让人担心的是内需。

    在出口受阻、投资难以过度放松的情况下,理应内需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实际情况却与形势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不仅生产资料的需求没有有效启动,生活资料的需求也没有有效启动。特别是最终消费品消费,受制于整个宏观经济形势,一直没有兴旺起来。相反,一些地方却为了一时之需,出台了影响最终消费的政策和措施,如限购汽车、旅游景点涨价、突击收税等。如何在扩大内需上做好文章、做足文章,对经济复苏、特别是实体经济复苏至关重要。

    经济发展到了重要的关节点,经济增长也到了重要的关节点,到底是以速度为重还是质量为本,是一个需要认真把控好的问题。8%也好,7.5%也罢,都是一个可以考量的指标,但不是唯一衡量的指标。中国经济只要在调整结构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迈出更大的步伐,即便实现不了这样的增长目标,甚至“破7”,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发展的思维和思路被“8%”或“7.5%”绑架,被增长速度左右,从而捆住了自己的手脚,该调的不调,该改的不该,该优化的不优化。到头来,为了改变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面对经济增长减速 亟需“顶层设计”的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稳增长 农村也是重要阵地

从先行指标看我国经济增长趋势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