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基本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高速增长,令世界为之瞩目。但对任何国家而言,经济几十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并不是一种常态。今年以来,中国GDP增速一直持续放缓。今年一至三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7%、9.5%和9.1%。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进入一个逐步减速的发展阶段。
日前,世界银行发布了《东亚经济半年报》,调低了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报告中预计中国经济今年全年的增速为9.1%,明年还将放缓至8.4%。对于世行关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判断,得到了一些经济学家的认可。中国社科院12月7日发布的2012年《经济蓝皮书》也预计,明年GDP增速回落至8.9%。很多研究机构和专家也都认为,未来两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大概率事件。
从外部环境来看,2012年有可能是世界经济继续低速增长或是重新陷入衰退的关键一年。当下,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面临着巨大的公共财政负担,其高赤字、高债务的发展模式将不可持续。预计未来,欧美发达国家可能会采取低速增长来应对减赤减债的“双减”任务。其主要措施将是进一步减少公共开支,将会导致总需求当中的公共需求出现收缩的情况,制约世界经济的增长,这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内部环境来讲,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依据国际经验,当经济规模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增长速度必然会经历一个从高速回落中低速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扩张度逐步减弱、人口红利的规模和强度逐渐减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不断缩小、出口和整个外贸经济加快转型,这些支撑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因素都在减少,导致中国经济在未来长期难以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
更重要的是,由于近年来政府对经济社会干预过多,不但干扰了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还导致了大量的地方债务和各种寻租现象,而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容易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和消费不足现象。同时,在各地追求GDP最大化的政绩目标下,投资过度形成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这些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效应”正开始逐步凸显。
所以,虽然未来中国经济不存在“硬着陆”的危险,但我们必须要有能够承受增速放缓的心态和适应性。毋庸置疑,大幅度增长总有尽头,一个回归常态增长的年代很会痛苦。
笔者以为,在维持保增长与抑通胀之间“微平衡”的基础上,除去保证宏观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通过财税和产业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政策支持的产业倾斜和整合、着力防范潜在的金融危险、坚定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方向之外,还应该以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为着力点,开启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既要超越“凯恩斯主义”,也不应追随“华盛顿共识”,而应发挥市场和政府协同的作用,即政府的政策和各种制度安排必须考虑不同发展水平的结构性特征。若如此,中国经济才能找到新的发展推进剂,回避和跳出“后发劣势”的陷阱,我们也就能迎来一个更加理性健康、可持续的时代。(子房先生)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
中国社科院:明年GDP增速预计回落至8.9%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