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降息各国货币放水
2012年第二次降息,比市场的预期来得早了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一个月内再度降息。
中国央行决定自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利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此前的6月8日,中国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并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定为基准利率1.1倍,贷款利率浮动下限定为0.8倍。
无独有偶的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降息之后的一个小时,欧洲央行也宣布降息25个基点至0.75%,这是德拉吉出任欧央行行长之后的第三次降息,而0.75%的利率也是有史以来的最低点。类似于2008年中国央行跟全球其它六大央行亦步亦趋大幅放水,这一回,7月5日几乎同一时段,中国和欧洲及英国三大央行相继公布利率决议。
漫天飞舞的货币幻境
市场普遍的反应是,由于上半年经济增长数据要到7月中旬才会公布,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出台降息政策,很可能这些数据不太好看,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7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创7个月来低点。值得注意的是,反映需求的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双双表现疲弱,尤其是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幅度最大,达2.9个百分点,表明我国出口面临严峻挑战。
东方乏力,西方不振,欧债危机救市措施至今未触及到危机的本质,面对危机,各国央行举措如出一辙,纷纷放松货币刺激本国经济,全球的货币战争越演越烈,这有可能导致各国在货币超发的麻醉剂下错过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迷失在漫天飞舞的货币幻境之中。
对中国来说,经济的长期增长动力来自经济结构的顺利调整,而非贷款需求。相反,货币宽松政策造成的负面影响更令人担忧,刚刚过去的几年,刺激政策造成的问题就近在眼前。
CPI下滑给予利率调控的空间?
市场普遍预测,2012年6月份CPI同比增速约为2.5%,波动范围在2.4%-2.6%。其中翘尾因素影响2.7%,新增约-0.2%。而政策方面现阶段以保增长为主,快速下降的物价给予了政策操作的空间,存款准备金率继续下调可期,并且利率工具可能再次使用。
在货币超发的情况下,为何能出现消费物价指数持续下行的态势?这一现象彻底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因去年CPI4%的全年调控目标没完成,今年全国两会上发改委主任向社会道歉,并对今年4%的CPI调控目标“很有信心”。在货币发行稳步增长的前提下,CPI某种意义上成为宏观调控意志的风向标。
“强心针”还是“稳增长”?
正如凯恩斯所说:“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就是在马路上挖一个坑再用货币填上的话也会有效果。”当然这种效果只是短期的、数据上的效果。
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说,盲目推行货币救市,只能起到“强心针”的作用,短暂刺激经济的复苏,而并不能使经济真正摆脱危机。面对经济危机,一个国家必须首先找出导致经济疲软、社会总需求降低的原因所在。当下经济出现回摆,根本上是因为新的增长空间受到体制机制的制约而无法释放。
2011年底中央工作会议提出“稳增长,防通胀,调结构”方针。稳增长放在首位,然而对中国来说,经济的长期增长动力来自经济结构的顺利调整,而非贷款需求。相反,货币宽松政策造成的负面影响更令人担忧,刚刚过去的几年,刺激政策造成的问题就近在眼前。
(本文作者王珍,为利得(中国)财富管理研究院研究总监)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