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能人”再流泪

2012年07月08日 06:58   来源:人民日报   朱 隽

  金融机构在为农户提供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同时,要实行差异化服务策略,为农村中的“能人”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支持他们扩大再生产,带动当地农业整体发展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笔者前段时间到湘西贫困山区采访时,被一个大男人伤心的泪水深深触动。他叫彭永红,家在龙山县里耶镇。原来住在农村时,老彭做过代课教师、搞过代销、做过米面加工。家里的土地被征之后,利用补偿款和多年积累,老彭搬到镇上,当起了农产品的经纪人,收购周边乡镇种植的柑桔、青蒿等销往全国各地,绝对称得上是农村里的“能人”。

  老彭的生意做得不小,收购一季下来怎么也要大几十万的资金,自有资金不够,大部分要靠银行贷款。老彭以前是从农信社贷,门槛虽然不高,但不低的利息,让他有点吃不消,今年他打算换一家利息低点儿的银行试试。可由于老彭镇上的房子产权不清楚,无法抵押,靠信用贷款贷个四五万可以,想贷四五十万基本不可能。眼看着青蒿的收购季节快到了,贷款却没有着落,“我不是为了自己,再找不到钱,农民们种出来的青蒿卖不出去,又要受苦了”,说到这儿,这个七尺男儿泪水止不住地落下来。

  农民贷款难,不是个新话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门槛高、手续繁、利息高,是收入本不高的农民兄弟们想贷款时不得不面对的烦恼。烦恼背后,其深层次原因恐怕还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相对滞后,农村信贷供给总体不足,难以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应当说,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大力倡导以及相关优惠政策的鼓励之下,各涉农金融机构开始“回归”农村金融市场,增加信贷投放总量的同时,在产品、担保方式以及服务渠道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使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

  但从老彭的经历可以看出,如今的农村金融市场又发生了一些新变化。比如,农户生产规模扩大,以及像老彭这样的农村经纪人的出现,贷款资金需求数量较以往大大增加。与此同时,不少农户不再只是需要存贷这样简单的服务,结算、理财等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样迫切,有些大户甚至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金融服务,对于金融知识、市场信息等综合化信息服务更加青睐。面对这些新变化,金融机构如果不加强创新,自身服务能力与农户需求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对金融机构来讲,为广大农民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一方面要研究大部分农民的需求,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村微型金融,为他们提供便利的信贷、结算、理财等基础性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要进行客户细分,在对广大农民提供标准化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实行差异化服务策略,对资金需求量大的中高端农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特别是为农村中的“能人”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支持这些“能人”扩大再生产,形成示范效应,进而带动当地农业的整体发展。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这些农村里的“能人”不仅是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也是潜在的优质客户。既然为他们服务不会吃亏,就别再让“能人”们为了贷款犯难了。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