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招标就制定制作,究竟是谁在背后拍的板?1850万真的都进了摄制方的腰包?有没有人在“潜规则”中层层寻租……
审计署报告称,铁道部在未按规定招标的情况下,投资1850万元请张艺谋拍摄宣传片。短片长五分钟,平均每秒钟耗资6.16万元,网友称其质价不符。业内人士称,该片大量视频可用素材资料,十几万就能拿下。有人称,该预算可能经过层层盘剥,张艺谋拿到的不过区区数百万。(7月2日《郑州晚报》)
不刮风暴的审计署,照例每年为我们揭秘预算中的千万谜题。1850万元的5分钟宣传片,平均每秒耗资6.16万元——有人说,这投资足够再拍4部《舌尖上的中国》,够拍两部《失恋33天》,够拍一部半《桃姐》……但在铁道部,就只剩下一部质量潦草、且未招标的宣传片。
既然是财政埋单,物超所值也不指望了,起码也得货价对等。一方面,从宣传片摄制风格上看,既没有丝毫的浪漫唯美,也没有半分的灵动飘渺,满眼是呼啸的铁皮,大量延时或高速摄影,与“张艺谋制造”确实相去甚远;另一方面,从成本考量上看,1850万元拍5分钟宣传片,平均每分钟要花370万,每秒钟就要烧掉6.16万元,而张艺谋的烧钱力作《金陵十三钗》有着奥斯卡级男星的阵容、大量的爆炸特技、CG镜头以及场景搭建,每分钟的成本不过410万,那么,铁路宣传片何以如此奢侈昂贵呢?有业内人士解密说,也许老谋子不过挂个名,混个数百万的挂名费,宣传片也就外包的质量罢了。
其实,别说1850万,就算双倍的价钱拍宣传片,也不是不可以,真正的问题在于:宣传片从决策到落实,能不能经得起程序正义的考量?不招标就制定制作、价码又如此高昂,究竟是谁在背后拍的板?1850万真的都进了摄制方的腰包?有没有人在“潜规则”中层层寻租?宣传片制作完毕后,有没有人对质量验收?……如此“操作”,不过与“天价采购”走了同样的路线: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2011年,采购闹剧止歇于中科院天价采购内存条事件;2012年初期,“奢侈动车”又浮出水面。政府采购不断在网友曝、媒体曝的引线中抽丝剥茧,阔绰财政的冤大头,一次次被公众钉在舆论监督的耻辱柱上。问题是,若不是审计监督,谁知道天价宣传片真相?或者说,即便知道了真相,钱也花了、人也走了,审计又不能问责,奈之若何?
张艺谋的宣传片该值多少钱,这是一个市场问题,个人问题。挂了名又不负责任、粗制滥造,那是其自我羞辱,自我砸牌。但铁路宣传片该花多少钱,这是一个公共问题,不能在少数人手里沦为潜规则的游戏。
无须指桑骂槐说火车票价,也不必含沙射影说铁路安全,就事论事而言,铁路宣传片与张艺谋导演之间,究竟寄生了多少诡异环节?更深的追问是:除了这部价格多疑的宣传片,相关部门还有多少预算支出同样“不招标”后、反而还是“价高者得”?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