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退役已经13年的前亚洲青年田径锦标赛冠军徐伟利到医院看病,因为交不起600元的治疗费泪流满面。目前徐伟利无正常工作和经济来源,也没有医保等保障,身患肾脏疾病的他经常向朋友借钱治病,但根本无法应付治疗费用。(中国广播网7月1日消息)
他仍感激,国家对他不薄。退役时,省体委分给他一套房子,一次性给予6万元补贴,同时安排到体校当教练。相比许多人,他是幸运的。
幸运永远是相对的。他仍将面对运动生涯留下的“后遗症”,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也没有医保等保障,“只能拖着这个病身子一天天往前走”……如今,交不起几百元的医疗费的他,落魄到向多位朋友借钱“求救”,甚至向路人“乞讨”的地步。除了难过,更令人忧虑,是什么原因让优秀运动员“暮年”无依,如此颓唐?
记得全国两会期间,就有关于“中国运动员最幸福”的争议。一面是以冯坤、周继红为代表的多名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提交了有关退役运动员保障的提案,另一边是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杨树安“就整体而言,中国运动员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运动员’”的论断。这也正是像徐伟利这样的退役运动员所面临的矛盾现状。
姑且不论两种观点的对与错。如数幸福,体坛名宿或成功转型商界精英,或华丽挺进影视圈,更多的人手执教鞭再续体育生涯,也不乏步入政坛如鱼得水者,再看田径、网球等稀缺冠军,始终是媒体镜头前的焦点,他们声名显赫、收入不菲、衣食无忧,应该算是“中国最幸福的运动员”。相比之下,我们也会看到有些人因伤退役至今衣食无靠,许多人积劳成疾、伤病缠身,有的被生计所迫与恩师反目,也有昔日冠军如今择业无路举步维艰,还有的人看不起病含恨而逝……显然,这样的个案不能被那些华丽的数字所掩盖。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全国在役运动员约14000人,按照优秀运动队15%一20%的年更新率,平均每年有近3000名运动员退役(《晚霞》2011年第16期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隐忧)。受到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进入体育专项较早,普遍缺乏职业及社交技能等因素制约,突然的角色转换使得退役运动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环境。这就意味着工作难找,收入不定,保障无依。试问,他们的幸福靠什么“供养”?
体育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力与美的结合,是公平竞争中的自我超越,是不抛弃不放弃的理想追求。如果离开了公平与美,体育精神将不复存在。然而,现实中我们仍然无法摆脱功利体育的影响,为“制造”更多世界冠军,有人理直气壮地高举“更快、更高、更强”的“宏伟”目标,不惜代价地对运动员进行高负荷、高强度的魔鬼训练,淡漠了对运动员身心健康和基本权益的关怀。一旦职业运动员丧失竞技价值,便可能被竞技体育残酷淘汰,推向社会。势单力薄、无依无靠的他们,成了头带光环的弱势群体,谁来给予他们“幸福”?
2008年的北京,51枚奥运金牌新纪录足以让历史铭记。然而,在“成王败寇”的规律背后,像徐伟利这样曾经付出汗水、做出贡献的运动员们,不应该只停留在历史的成绩单里。他们“沉没”的诉求和无助的声音不应该被遗忘,他们的幸福不应该被抛弃。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共同关注这些特殊的“弱势群体”,用法律的襁褓和人性的温暖,为他们建立一项长效的就业、教育、医疗等基本保障制度,给他们一条有尊严的自立自强之路,别让“最幸福的运动员”被抛弃。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