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种意义上说,北京取得的成绩,源自于非同一般的“首善”尺度。要问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仍然需要凸显“首善”的精神内涵与外在气韵。
一说到北京,各地民众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是首都,首善之区。北京做得好,理所应当,做得不好,完全不应该。
事实上,北京已成为各地的“参照系”,更是全国民众评头论足的对象。坦率讲,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这个“首善”不好当。然而,惟有奔着这个目标去做,才能不辜负全国民众的期许。在实践中,北京则把“首善”作为自己的精神坐标,以“首善”来标定决策理念、制度标准、城市精神、措施办法的独特方位,更以“首善”来彰显其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的独特气质。
在北京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首善”作为一个重要词汇5次出现在重要段落,从一个侧面折射北京在“首善”这个精神坐标下的过去与未来、实践与思考。
过去五年,在“围绕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首善之区的目标”下,谱写了其科学发展的新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筹办过程中,“首善工作标准”的明确,让世人获得了非凡的感受。因此,才有过去五年是“建首善”的五年的深切感受,才有必须“以首善的标准努力使首都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经验总结。而在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总方略时,也才有“把首都建设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善之区”的具体要求。
显然,“首善”已逐渐深化到北京建设与发展的诸多层面与环节。从理念、方略到决策、措施,“首善”都成为一个共同的心理共识和精神坐标。在某种意义上说,北京取得的成绩,源自于非同一般的“首善”尺度。要问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仍然需要凸显“首善”的精神内涵与外在气韵。
改革开放30多年的深入推进,岁月风雨改变了很多,但有些东西不曾改变,更有许多物质在时代大潮中沉淀。这些积淀下来的东西,往往需要我们以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担当去发掘与开扬,站在时代潮头用世界眼光去审度与衡量,使之成为不断指引我们前行的精神之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作为坚定迈向现代化的当代中国,作为认准“世界城市”远景的中国首都,都迫切需要从文化这一“发展战略轴心”的高度来把握文化的理念与力量。对于北京而言,这是一篇大文章,而“首善”作为其中的一个子题目,应当着重写好,写出它的气质,更写出它的本色与精彩。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