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车私用监督达人”区少坤,用手机随手抓拍被私用的公车,然后把照片“晒”上微博,6年来,凭借一股“轴”脾气,共有100余部私用公车被他“解救”。区少坤说,抓拍公车最大的难题是确认公车的身份。(6月29日《中国青年报》)
我们钦佩区少坤的坚持和他的“轴”脾气,但治理公车私用不是一个人的事,不能靠一个人的“轴”脾气,根本之道是推进行之有效的公车改革,有效措施是创造有利条件推进全民广泛监督。
全国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公车开支2006年就已达到9000亿元,相当于全年财政支出的30%,其中,公车消费占了最大头。而很多时候,“消费”公车的并非公务,而是私事,公车私用在很多地方几乎是公开的秘密。说到底,公车私用就是“公权私用”,是公权力的私有化,其实质是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私利的腐败行为。国家为了禁止公车私用,曾出台不少政策,但真正落到实处,行之有效的少之又少。问题就在于未能从根本上建立公车统一封存的制度,而只有在被群众逮个正着,并被上网扩大影响后才被动处理,属于“偶然发现”、个别问责、“补洞”式处理,这些岂能从根本上杜绝公车私用?
为了变“偶然发现”为普遍监督,有关部门还出台了一系列监督政策,鼓励群众举报,但正如区少坤面临的难题,除了公检法等部门执法车辆外,大部分公车和私家车辆一样,没什么外观上的区别,隐蔽性很强,公车私用的时候,使用者还会想方设法隐藏公车的身份,就像给公车穿上了迷彩衣,查处曝光都很难。
解决公车私用问题,根本之路在于真正意义上的公车改革。近日温州公车改革,在全国率先试点,其车改主要的思路是:拍卖所有公务车,近程货币化补贴,远程市场化租车。具体方案是,除省管领导干部用车、执法执勤用车以外,所有公务车辆全部拍卖处置。留下的执法、执勤用车,喷涂公车标识,同时建立GPS监管系统,对执法、执勤车的使用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
应该说温州公车改革的决心很大、成效显著,及其政策执行的可操作性也很强,社会评价也相当高,但同时我们也可以想见,在全国推广公车改革时间会很长,阻力会很大,有关部门应对的伎俩可能也会层出不穷。在无法一步到位推进公车改革的情况下,应先行考虑推行公车封存制度、普及公车标志、建立网上公车档案等举措。比如一方面要尽可能地让公车姓公的标识固定化、公开化和易于识别化;另一方面,应为所有公车定制并在显著位置“佩戴”证明其公车身份的“身份证”,记录使用单位名称、保管使用者姓名等信息,使违规行为细化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并将公车的“身份”信息在网上公开,让公车除了便于市民拍照监督外,市民也可以轻易辨别公车身份,人人可登陆网站核查,便于全民广泛、轻易、有效监督。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