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千万富翁还是赤手空拳的穷小子,只要向公司注册处缴纳不到2000元并出示身份证,最快6天后,新生意就可以开张;赚来的钱,大部分可以放进自己口袋里,因为除了16.5%的利得税外,这里再没有任何眼花缭乱的税种。不擅应酬?这也并无大碍,与政府官员交往过密,反倒可能引来麻烦。这就是香港的经商环境——对那些踌躇满志的创业者来说,堪称一种享受。(6月24日《中国青年报》)
看到这样的新闻,或许你我的“羡慕嫉妒恨”油然而生。香港在全球范围内被视为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而“积极不干预”,正是几十年来这座城市一以贯之的经济理念。已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曾在考察香港后惊呼,这里的官员“没有花他人的钱和插手他人的事的本能”。他将香港过去几十年的经验视为“良好经济政策的持久样板”。
香港堪称“享受”的经商环境不仅来源于“积极不干预”,还在于政府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市场经济哲学和“拆墙松绑”的理念作为经济繁荣的制度基石。危机来临,政府会主动出手;困难不再,政府会全身而退。目的只有一个,这就是曾荫权所说,“我们发展的方向,就是一个‘大市场、小政府’方针,缔造最能支持经济发展的环境”。
尽管香港被《福布斯》视为“全球缴税最不痛苦的地方”,可卸任在即的特首曾荫权把任期内未能将利得税从16.5%降至15%视为“至今仍是心中的一根刺”。因此,那些试图通过与政府官员“处好关系”从而获取便利的生意人,也往往面临名声扫地的风险。因此,这里的经商环境很单纯,非常规范。
而反观内地的经商环境,比之香港,虽不说是天上地下,起码差了许多;虽不说是“恶劣”,起码离“享受”还有不小的距离。无怪乎有网友感叹:都是神州大地,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这里,有历史根由,也有体制因素,但更多的,恐怕还是人的问题。我们并不缺少相关的理念和意识,坏就坏在只把它当成了嘴上、纸上的功夫,不见或少见真正下决心去践行。比如政府定位,“服务型理念”已提出多年,可具体到一些人身上,却把服务当成了收费,当成了干预。“拆墙松绑”难见动真格,“吃拿卡要”倒是挺积极。如此而来,别说“享受”,就是相对宽松,怕也很难。
相形之下,香港堪称“享受”的经商环境无疑就是一面镜子,很值得我们拿来好好地照一照。当然,光照不成,重在从中看到不足和缺欠,起而效之。说实话,很多问题可谓积重难返,公众也不奢望短时间内就可造就堪称“享受”的经商环境。只要各级政府摆正位置,好自为之,使我们的经商环境能够不断地改善,那香港这面镜子也就算起到作用了。(张国栋)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为什么香港廉署没有领导“递条子”
香港为何找不到“假发票”
“不用请官员吃饭”离我们有多远
(责任编辑:年巍)